资源简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梳理】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一方面导致社会动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①政治:专制独裁,军阀混战和割据,分崩离析。②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③文化:新文化、新风尚、新国民。2.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的原因?①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北洋政府的促进作用。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①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①全国范围地域之间的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②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5.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内容?意义?局限?(1)背景①中国基础教育得到提高。②1913—1914年,袁世凯先后发布《尊孔令》和《祭圣告令》,中外反动派趁机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③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根本原因)。(2)概况①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②性质: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③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④核心内容:民主、科学。⑤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3)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意义: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现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5)局限:①没有同工农群众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肯定的偏向。【巩固提升】1.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一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2.陈独秀在1915年所写《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他旨在( )A.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促进近代体育教育的进步 D.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3.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一年,河北保定军校招生,200人的名额竟迎来7000多报考者。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瓜分,民族危机严重 B.帝制复辟,新旧较量激烈C.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D.国民革命,群众觉悟高涨4.陈独秀在1914年撰文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这一言论旨在强调( )A.政党政治的尝试是一场荒唐闹剧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动荡C.近代国家意识需要以民权为归依 D.民众意识觉醒营造政治革新氛围5.邓小平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据此推断,“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C.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D.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6.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7.1921年,胡先骕的《学衡》杂志、章士钊的《甲寅》周刊,先后对白话文进行攻击。中国共产党也与国民党合作,在文化上以《向导周报》、上海的《民国日报》等为阵地,共同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国共在舆论上的合作旨在( )A.进行文化上反封建斗争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批判封建教育弊端8.孙中山于1919年10月10日发表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文章时,感慨“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认为( )A.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B.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C.袁世凯倒行逆施不得人心 D.国家应注重经济建设9.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人自己开办并拥有的棉纺厂的纱锭数,从1913年的651676支,增长到1919年的1173012支。除此之外,日本人也在中国新建了若干工厂。中国工人阶级增长的速度,比中资工厂的增长速度以及中资和外资工厂加起来所拥有的生产设备的增长速度都要快。期间,被运往国外的“苦力”(华工)也有千百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在俄国做工的,不久后就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随着人数的增长,视野的开拓,工人阶级必然要向过去自己完全被埋没的处境发出挑战。——摘编自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全集:国际视野回顾近代中国变迁》材料二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所产生的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因素发挥作用,由革命引发的新一轮发展实业热潮不会持续太久。1914~1920年,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和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路,对华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当时也未得到有效改善,排除A项;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排除B项;一战期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又很快萧条下去,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可知,陈独秀强调人除了人性之外,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兽性”,即保持一定积极进取精神,A项正确;陈独秀强调人应保持一定“兽性”,不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体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民主和科学与人之“兽性”无关,排除 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18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指出虽然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中国又产生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生艰难。这引起了许多人报考河北保定军校,更加产生对军队的依赖和希望。C项正确;列强瓜分是中日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掀起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帝制复辟是指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陈独秀明确指出,人民建设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共谋幸福,这正是近代国家意识的核心——以民权为归依,C项正确;陈独秀在这里讨论的是国家的成立目的和精神,与政党政治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现的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陈独秀的言论并未提及政治革新或氛围的营造,无法得出“民众意识觉醒营造政治革新氛围”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邓小平”“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反帝斗争的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均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时间上与题中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6.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D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希望改造国人的思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认为文言文代表封建贵族文学,白话文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与文化的传播,国共两党都提倡白话文旨在进行文化上反封建斗争,A项正确;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封建君主专制在辛亥革命时已被推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教育弊端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A解析:据“1919年”“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等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动荡内乱的国家,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A项正确:B项不是孙中山言论的主旨,而且不符合史实,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的思想,试图以此来挽救中国,排除B项:1919年袁世凯早已死去,排除C项:经济建设的主张与材料中的言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A解析:材料中“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是宋教仁被杀事件。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A正确;护国运动是导火线是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B错误;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C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D排除。10.答案:(1)原因: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国内人民掀起提倡国货运动;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精神;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特点:发展快;私人投资比重大;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与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存在依赖性。意义:提高了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对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有所抑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中国人自己开办并拥有的棉纺厂的纱锭数,从1913年的651676支,增长到1919年的1173012支。”结合所学可知,1913到1919年处于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在国内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在外因是1914年到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到1919年国内人民掀起提倡国货运动;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精神等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根据材料“1914~1920年,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除此之外,日本人也在中国新建了若干工厂。”,可以概括其特点是发展快;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中国人自己开办并拥有的棉纺厂的纱锭数,从1913年的651676支,增长到1919年的1173012支。”,可以概括其特点是私人投资比重大;与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存在依赖性。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对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有所抑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