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点梳理】
1.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背景:①政治上: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②经济上: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③思想上: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过程:五四运动共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力及口号。
时间 中心地点 主力 斗争形式 结果
5月4日-6月4日 北京 学生 示威游行(罢课)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精神:爱国 民主 进步 科学
2.中共一大的内容?意义?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生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3.中共二大的内容?意义?1922年7月
内容: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方式?意义?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以国共合作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席卷全国。
补充: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民族主义新在反帝,民权主义“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民生主义新在“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北伐的目的?对象?意义?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意义:
①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工农运动发展迅速,提高广大群众的觉悟,扩大中共影响,党的力量有所增强,使中国民主历史迎来了新的篇章。
6.国民革命失败标志?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7.失败原因:
①主观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和军权。
②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8.失败教训:
①中共必须独立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②中共必须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
【巩固提升】
1.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是纯思想观念的启蒙,很少涉及政治行动;“五四运动”后,思想启蒙在行动中不断深化和推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十分曲折
C.“五四运动”兼具思想与政治的双重意义
D.“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线
2.1925年国民党制定的《宣誓令》文官誓词有“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的规定,武官誓词有“实行三民主义”的规定。这些誓词旨在( )
A.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强化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C.完善三民主义思想理论 D.与中共争夺革命领导权
3.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 )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B.推动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强调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促进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
4.“五四运动”期间,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通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B.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干部基础 D.加速国内革命一战线的建立
5.1924年,孙中山在北伐宣言中说道:“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反革命之根株乃得永绝,中国乃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独立之国家也。”该宣言表明孙中山意在通过北伐战争( )
A.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B.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
C.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D.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6.1926年12月,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两次重要报告。他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已经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B.已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C.积极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D.全力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7.“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8.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中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9.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
A.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C.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10.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领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1920年青年知识分子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将其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根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1920年我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利因素和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是纯思想观念的启蒙,中国主流思想是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使得思想启蒙从理论层面进展到了实践层面,推动革命政治运动代单纯的思想观念,即“五四运动”兼具思想与政治的双重意义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政治行动和思想观念的结合,而非单纯强调主流思想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未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曲折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制定《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宣誓“服从党义”“实行三民主义”,旨在强化对官员的思想控制,B项正确;据所学,1925年的国民党是四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政党,排除A项;政府要求官员宣誓遵守三民主义,不能直接完善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1925年的国民党政府尚未明确与中共争夺革命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选择B: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可知,该主张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推动了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排除A:1921年中共一大就已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排除C: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与材料时间不符。
4.答案:C
解析:选择C: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很多都参与过“五四运动”的活动,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干部基础。排除A:“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但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五四运动”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排除D:“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谈加速国内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时尚早。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反革命之根株乃得永绝,中国乃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独立之国家也”可知,孙中山意在通过北伐战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D项正确;袁世凯1916年已经去世,排除A项;国民政府是在北伐战争之后成立的,排除B项;“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可知,这一时期,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B项;农民本就是大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这一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尚未建立,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和“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可知该誓词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C项正确;A是晚清时期,没有总理,排除;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政府,排除B项;护国战争讨伐的是袁世凯,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大多数官兵……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可知,国民革命军依旧存在着封建思想的残余,革命性不强,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国共合作的破裂,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人民群众对国民大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国民大革命的纲领,排除 D项。
9.答案:B
解析:“民(国)十五六年”是1926、1927年,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作为革命政党被大多数所倾向与关注,说明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民党一直未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未实现政治民主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共产党是鼓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非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答案: (1)特点:既有传统文化背景的烙印;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救亡图存。
原因:晚清政府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外来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影响: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可得出有传统文化背景的烙印;根据材料“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可得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可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学说的影响、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例如:晚清政府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外来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有利因素:根据材料“1920年青年知识分子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可得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及所学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根据材料“1920年我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及所学可得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1920年我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及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