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淤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淤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淤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梳理】
1.全面抗战(1937—1945)的主要史实?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9.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23 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1937年,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会战: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林彪 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1938年,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陷落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②共产党:
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牵制日军一半以上兵力;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沦陷区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4)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
①国民党:
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开始,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战时内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南地区工业、教育的落后局面。
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②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
对日本: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 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囚笼政策”);
对国民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巩固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联合团结地主,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原则)。
(5)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6)成为东方主战场原因:
抗击日军兵力超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情报和资源支持;
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
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④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⑤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5.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 民族性: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巩固提升】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探索,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这旨在( )
A.践行对日持久作战方针 B.提高八路军的军事实力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
2.20世纪某时期,河北平山县妇女一边劳作一边唱歌:“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妇女们呀,多生产,劳动呀光荣,才能得解放”;“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敌人来了就坚决地打,敌人扫荡也坚持生产”。这反映了( )
A.解放战争获得农民支持 B.土改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中共实践人民战争路线 D.解放区重视群众劳动教育
3.1912年9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它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军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对各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这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适应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新形势
D.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力对敌斗争
4.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该决议意在( )
A.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局面
C.践行全民族抗战路线 D.粉碎日本速战速决计划
5.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 )
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 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
6.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战区各学校“于战事发生或逼近时,量予迁移”。因战争而失学的学生,符合条件可免试进入大学,同时对内迁学生给予生活和学费上的补助。上述举措( )
A.储备了持久抗战所需的人才资源 B.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C.推动敌后抗日根据地教育大发展 D.鼓舞青年学子争当抗战主力
7.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军轰炸,学校西迁昆明。1938年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一时期高校的内迁主要是基于( )
A.抗日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 B.政府当时对教育政策的调整
C.壮大抗日力量的迫切需要 D.对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的要求
8.百团大战的胜利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彭德怀
9.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C.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
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实行民主选举,这样做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也就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实行民主选举不是践行对日的持久作战方针,排除A项;实行民主选举,主要是为了调动坚持抗战的其他力量,与提高八路军的战斗力关系不大,排除B项;实行民主选举是一种政治举措,无法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敌人来了就坚决地打,敌人扫荡也坚持生产”,判断这些歌谣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减少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重点进攻各敌后根据地,根据地出现物质困难,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大生产,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战争路线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是抗战时期,人是解放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土改是1950—1952年建国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D项说的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统一领导是为了集中力量对敌斗争,D项正确;“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不符合1942年的形势特征,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材料中的决定并非为了适应根据地扩大的形势,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发动群众,打一场对日寇的人民战争,把日军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C项正确;A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于1937年9月下旬,B项说法和史实不符,排除B项; D项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A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战区学校内迁,同时资助因战争失学的学生,上述举措有助于推动战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储备持久抗战所需的人才资源,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量工业西迁一定程度上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与高校学生无关,B项错误;材料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发展无关,C项错误;抗战主力是军人,培养青年学子有助于各方面人才储备,而不是鼓舞青年学子争当抗战主力,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1937年11月1日”“1938年4月”正处于全面抗战阶段,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为保证安全,所以进行内迁,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调整,B项错误。高校内迁并不能壮大抗日力量,C项错误。高校的内迁并不是为了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而是基于抗战形势的严峻,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的直接指挥者是彭德怀,故D正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不符合史实。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地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创举和探索,并非移植西方的议会民主,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调动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1)措施:推进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开展“双拥”运动;发展社会生产;进行精兵简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实施社会救助。
(2)意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威望;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