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点梳理】
1.简述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
①1945年8月—10月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华东野战军 陈毅粟裕 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74师)和陕北解放区(彭德怀西北野战军 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
③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国民党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④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淮海(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平津(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⑤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客观上:(1)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3)统治腐败,贪官横行;(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上:(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3)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4)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5)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6)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深化点拨】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并不是完全胜利,因为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依然占据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等地,人民解放军还在追剿、肃清残敌。【巩固提升】
1.1948年,民主派普遍认为,所谓“民权”,变成了官权,变成土豪劣绅的权,地痞流氓的权。民族资产阶级更相信国民党是官僚资本、豪门资本的代言人。农民则对于长期盼望的平均地权彻底灰心。据此可知,国民党( )
A.开始摒弃新三民主义 B.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
C.初现专制独裁的面目 D.所属阶级利益发生改变
2.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从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据此可知,党中央决定(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反攻 B.制定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
C.开展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 D.粉碎国民党的重点和全面进攻
3.1948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案》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国民政府公布这一方案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政府已陷入统治危机 B.国民党军队丧失优势地位
C.解放区即将开展土改运动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4.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该材料可说明( )
A.国民党政权所面临的危机 B.革命统一战线壮大的原因
C.中共得以立足东北的缘由 D.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
5.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地位,被列为国家12大红色旅游区之一。“千里跃进、将军故乡”是其红色文化的核心。以下对“千里跃进”表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
B.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C.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
D.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6.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7.暑假期间,小明在旅行社报名参加了北京和天津五日游活动,导游向他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重要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8.电影《建国大业》中国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说:“打日本人是荣耀,但现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事我不干。”据此判断,此时应是( )
A.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B.国民党正在全力抗日
C.两党合作共赴国难 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9.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是由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工业生产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刺激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破坏 D.日本侵略破坏了经济秩序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民主派……民族资产阶级……农民……灰心”可知,民主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对国民党统治深感失望,国民党在民众中的信誉已经丧失,其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故选B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时候,国民党就已经摒弃了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初现”说法错误,1927年秋,“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就已开始,排除C项;1927年之后的国民党始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解放战争史实可知,国民党军数量下降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上升,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可知党中央决定转入反攻,A项正确;仅依据材料无法说明制定土地法大纲,排除B项;根据所学史实可知,1948年秋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与基本史实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即1947年3月战略防御阶段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和全面进攻,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8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案》”“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形势恶化,试图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挽救其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丧失优势地位,排除B项;1947年解放区就开始了土地改革,排除C项;1949年初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才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可知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且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有利于迅速稳定城市秩序,赢取百姓的支持,这也促成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东北地区立足,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国民党政权的境况,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稳定城市秩序的做法,并未就国共双方的发展态势进行比较,所以无法反映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干里跃进”指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A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是在三大战役之后,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是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C项;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的是三大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西集团军”“中集团军”“东集团军”及解放军进攻的方向,可知这场战役是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项正确;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A项;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是三大战役的胜利,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地点“北京和天津”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一次重要战役是平津战役。故选B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打日本人是荣耀,但现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事我不干”可知材料反映国民党高级将领主张一致对外,反对与中共交战,说明当时是抗战胜利后国共第二次内战,D项正确;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及两党合作共赴国难指的是抗战时期,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抗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故选:D。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和“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表明经济出现不正常现象,结合所学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使得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说明工业生产减缓,而且材料未反应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排除B项。
10.答案:(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差异: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
(3)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认识:国共两党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