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梳理】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意义?内容:①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②通过——《共同纲领》③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④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和公元纪年法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①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49-1954)。2.《共同纲领》的性质?性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意义?标志:1949 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意义:国内: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中国人民经一百多年英勇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③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国际: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4、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及其意义?(1)政治上:通过实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意义: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土地改革:①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②依据: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③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④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经济上:没收大陆的官僚资本,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统一管理财经(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意义: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为有计划地开展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军事上: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背景: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结果:1953 年 7 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动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5.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外交方针 内容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7.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高峰(1949.10-1950.10):①苏联(1949.10.2)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②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③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和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对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8.日内瓦会议(1954 年)的目的?结果?影响?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结果①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②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历史影响:①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②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内容?意义?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②1954 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因为突破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10.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特点?成果?意义?时间: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同 异从历史来看: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从现实来看: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意义:①对亚非人民: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②对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联系,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使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1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的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12.“一五”计划的(1953-1957 年)基本任务?意义?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意义: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1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的含义?方法?实质?意义?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法: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也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4.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意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及三大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5.1954宪法的主要原则?意义:①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③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④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6.我国的主要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特点: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作用:既有利于政治稳定;又可以互相监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①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②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巩固提升】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坚持的原则是( )A.民族自由、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B.民族自由、民族独立和共同发展C.民族自治、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2.1949年,就是否把社会主义写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认为: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就是建设新民主主义,如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过早地写进社会主义目标,就很容易混淆现阶段的实际步骤与将来的理想。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C.制定过程体现程序民主 D.通过民主协商进行商定3.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D.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4.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中法都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向来华谈判建交的法国代表富尔所说,双方事先并未交换过意见,但表现出来的行动却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两国都( )A.主张禁止核试验 B.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C.具有相同价值观 D.奉行自主的外交政策5.工业化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选择从轻工业开始的传统工业化类型,自然可以依托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制度。然而,国内外都有学者指出,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必然导致对市场的排斥和计划的依赖。据此分析( )A.工业化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完成的 B.各国在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上可相互借鉴C.市场或计划决定于各工业化类型 D.不同的工业化类型具有不同的发展途径6.建国初期,对于官僚资本企业,政府明确采取先按照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完整地接受下来,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实行生产监督的办法,这一措施旨在( )A.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缓和矛盾以巩固统一战线C.稳定物价以统一国家财经 D.保障企业生产以恢复经济7.我国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自治机关”。自治机关通过行使自治权来管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己内部事务”的同时,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A.是国家行政体系内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C.体现了联邦制的国家权力机构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8.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1954年6月,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实现了直接民主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完成了土地改革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材料二 1950年全国钢铁会议后,国家陆续从东北、华北、华东给鞍钢调来500多名地县级干部,从东南、华东等地招聘了5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鞍钢,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鞍钢。1951年10月12日,苏联编制的《恢复和改造鞍钢总体规划初步设计书》120卷交付我国,23日中财委予以批准。1952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随后,鞍钢被列为“特定的工业部门”,鞍钢由恢复生产转向大规模建设。……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鞍钢“三大工程”建设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顺利竣工投产;1953年10月27日,无缝钢管厂竣工投产,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1月30日,大型轧钢厂竣工投产;12月19日,7号高炉竣工投产。——摘编自阳勇《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鞍钢快速崛起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D项正确;ABC项表述都不完整,不准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就是建设新民主主义,如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过早地写进社会主义目标,就很容易混淆现阶段的实际步骤与将来的理想”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认为当时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而是认为应该先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A项正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问题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民主协商,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D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轻重之间的比较,得不出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向来华谈判建交的法国代表富尔所说,双方事先并未交换过意见,但表现出来的行动却是一样的。”可得出中法两国都以自身的得益出发,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法禁止核试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和平共处,排除B项;中法的价值观不同,排除C项。5.答案:D解析:从题干得不出每个国家都必须完成工业化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只是列举了两种工业化类型,看不出相互借鉴的信息,排除B项;市场或计划与工业化类型有重大关系,但不能说是决定于工业化类型,排除C项;从题干表述来看,不同的工业化类型具有不同的发展途径,要么是市场,又要么是计划,故选择D项。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政府对于官僚资本企业采取的政策措施,即先按照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完整地接受下来,并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实行生产监督,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从而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暂时接管和运营,目的是为了恢复经济,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措施更侧重于经济领域,即如何平稳地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并保障其生产,而不是通过缓和矛盾来巩固统一战线,排除B项;稳定物价和统一国家财经是更宏观的经济政策目标,而材料中描述的措施是具体针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接管和运营,其直接目的是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自治机关首先是一级国家政权机关”“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可知民族自治被纳入国家行政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规范化的表现,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基层民主,排除B项;中国不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民族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从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9.答案:D解析:AB项符合54年宪法,不符合82宪法,排除AB;C项与54宪法无关,排除;根据“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得出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D项正确。故选:D。10.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破坏和挤压;技术严重依赖外国;洋务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封建体制僵化;关键人才的匮乏;战争导致的混乱动荡环境;钢轨标准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影响: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钢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1)据材料一“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可得出西方列强的破坏和挤压;据材料一“到英国购买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等信息可得出技术严重依赖外国;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大多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可得出洋务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封建体制僵化;据材料一“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可得出关键人才的匮乏;据材料一“国内军阀混战”可得出战争导致的混乱动荡环境:据材料一“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可得出钢轨标准的改变;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可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汉阳铁厂难免受国外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2)结合所学,建国初我国缺乏重工业,可得出鞍钢快速崛起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结合所学,钢铁工业可以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料,可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鞍钢”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对鞍钢的重视,使专家汇集一堂相互促进,为中国钢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结合所学,建国初我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结合所学,工业、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鞍钢的崛起促进了我国工业、国防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