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梳理】
1.中共八大(1956)的内容?意义?
内容:
①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2.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发生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内容 结果
总路线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国民经济(农轻重) 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不利于经济发展。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
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三面红旗的危害、自然灾害、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影响
3.国民经济的调整的目的?内容?意义?
目的:克服困难。
内容:1961年1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核心:调整。调整内容: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四个现代化?
提出: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内容: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5.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表现?
(1)工业国防: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国防: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0、氢弹(1967),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60年代)和人造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
(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197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5)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6)精神面貌: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7)外交拓展:
①20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 年的49 个增加到1976 年的111 个。
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美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④原因:
美国方面:①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中国方面: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⑤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极大地增加了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家中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及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6.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国际关系紧张。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过程
(1)发动:1966年夏全面发动起来。
(2)夺权:1967 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3)抗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4)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5)调整
①1972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②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突破口铁路整顿,实质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6)结束:1976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5)必须坚持民主和法制,防止个人崇拜。
【巩固提升】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构筑起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改善了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 D.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2.下列不属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历史事件的是( )
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访华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B.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C.社会主义建设艰苦探索的起航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传承
4.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5.喷油嘴有着“发动机的心脏”的美誉,其制造难度远高于发动机其它零部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七一”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 B.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6.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最可能是( )
A.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7.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西南和西北开展三线建设。1965-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对三线建设评价正确的是( )
①提高了国防能力
②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改善了工业布局
④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
A.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9.从1950年10月开始,沈阳第五机器厂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据统计,该厂共有925名职工随厂北迁,包括各种机器366台;1950年12月新厂开工,共生产镗床251台、433型万能铣床57台,以及大批弹头机、弹壳机和汽车防滑链子等。此举旨在( )
A.增强国防保障力量 B.创建东北工业基地
C.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D.积累工业建设经验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5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三线建设开展前,中国的工业重心在东部,三线建设“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有利于改善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主要发展国防工业,这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相关,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从实际所面临的内外国情出发所开展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属于自身的探索成果,未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且此时中苏关系已然恶化,D项描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中日建交为1973年,尼克松访华为1972年,中美建交为1979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1971年,故中美建交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故选C,排除ABD。
3.答案:D
解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传承,D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1919-1949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1956-1976年,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是在1953年至1957年,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项不能概括这段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七一”牌喷油嘴是从上海来成都支援的锦江厂生产出来的,并不能反映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故排除A。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故排除C。三线建设主要是为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并非为了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故排除D。三线建设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改善了工业布局,材料中喷油嘴生产从沿海扩展到西部地区,就是工业布局调整的体现,故选B。
6.答案:D
解析: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D项正确。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针对文化方面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是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已经实施了,故C错误。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备战,通过将部分重要工业迁移到内陆地区,增强了国防的韧性和安全性,①正确;三线建设确实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使得中国的工业布局更加均衡,不再过度依赖于东部沿海地区,③正确;三线建设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虽然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整体落后的面貌,这个评价过于夸大了三线建设的作用,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为调整国民经济而实施的“八字方针”中的“充实”是指充实轻工业、压缩基本战线规模,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提高的内容,排除;B项属于“调整”的内容,排除;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时间,处在朝鲜战争时期,据此依据材料“1950年12月新厂开工,到951年年底,共生产镗床251台、433型万能铣床57台,以及大批弹头机、弹壳机和汽车防滑链子等”可知A正确;题干提及的事件均发生在东北地区,故B说法片面,排除;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说法片面,排除。故选: A。
10.答案:(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成就: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2)成就:①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建交;③中日建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