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 2 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知识点

资源简介

第 2 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知识点
生物的基本单位
一、生物是什么
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有生命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1)能进行新陈代谢(呼吸、需要营养、排泄废物)
(2)能生长和发育(3)具有应激性 (4)能繁殖后代
(5)能遗传、变异、进化 (6)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7)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
★2、生物的最基础特征:能进行新陈代谢。
★3、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直接摄取食物;
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胞的发现
(一)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死亡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2.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 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4.19 世纪 60 年代,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5.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 200 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的。
(二) 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安放→ 对光→ 放片→ 调焦→ 观察
2、巧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a.取镜安放:右手握左手托,7厘米 略偏左。
b.对光三转:转装换器,先低倍后高倍。 转遮光器,选用大光圈。 转反光镜看白亮视野
c.观察三先:先低后高 先降后上 先粗后细
注意:①调焦时眼睛要看着物镜:目的是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和损伤物镜。
②观察时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睁开。
★3、显微镜常考点:
(1)调节视野明暗的是反光镜或遮光器;调节视野清晰度的是细准焦螺旋。
①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逆时针(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粗准焦螺旋顺时针(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②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2)光线强弱问题:光线弱,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强,选用小光圈,平面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的是细胞的长和宽,不是细胞面积或体积)
(4)目镜和物镜的区别:
①目镜:无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②物镜:有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5)低倍镜与高倍镜观察视野的区别:
①低倍镜下,观察范围大,细胞数目多,体积小,视野亮,物镜离玻片标本远;
②高倍镜下,观察范围小,细胞数目少,体积大,视野暗,物镜离玻片标本近。
分析视野中的污点:
①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镜、物镜、装片。
②判断方法:一般通过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观察污点是否移动,来判断污点所在的位置。
③具体方法: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标本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7)显微镜成像
①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这说明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
②视野中的物象移动:如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则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8)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的操作方法:在低倍镜下,①图像移到视野中央;②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③调节反光镜;④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放大的物像。
(9)视野中流动物体的移动顺序:如玻片上,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视野中也是顺时针。
(三) 观察细胞
1、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要薄且透明。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擦 --滴—撕—展—盖—染
①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擦干净 ;
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目的:保持细胞原来形状) ;
③用镊子撕下一小片洋葱内表皮;
④把洋葱内表皮浸入清水中展平;
⑤盖上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另一边以45o再慢慢盖上)防止产生气泡;
⑥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染色便于观察细胞)),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
(如下图:A正确)
★3、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擦→ 滴→ 刮→ 涂→ 盖→ 染.
注意: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维持细胞原来形状,避免上皮细胞吸水胀破)
4、两者区别:
a.所滴液体 :洋葱 清水 口腔 生理盐水 染液:红墨水(碘液) 亚甲基蓝(碘液)
b.取材方法:从洋葱鳞片叶内表面 口腔:在人体口腔内壁轻轻刮取。
c.洋葱: 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口腔:用牙签在生理盐水涂抹均匀。
★5.观察临时装片时常见问题的原因:
(1)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盖玻片时气泡太多。
(2)视野中细胞有重叠现象:洋葱表皮细胞撕得太厚或洋葱表皮细胞在载玻片上未展平。
(3)细胞结构看不太清楚:未染色。
(四)观察细胞
1、观察就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
2、观察会受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的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地判断,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1)按照观察方式:
观察方式 方式 特点
直接观察 人们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观察范围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间接观察 人们借助仪器或工具进行观察 扩大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提高观察能力,帮助人们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2)按照观察性质:
观察性质 内容
定性观察 只需较粗略知道物体的一般性质(如颜色、形状、气味等),不需知道具体数据的观察
定量观察 较精确地知道具体数据的观察
3、借助仪器观察的目的:扩大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4、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记录的重要性 记录十分重要,因为这往往是科学研究重要的基础材料
观察记录原则 尊重客观事实
记录的方法 文字描述法、表格记录法、图形记录法
记录的内容 观察日期、观察所用仪器、观察步骤(包括注意事项)、现象和结果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植物 细胞 细胞壁 6 由纤维素组成,保护、支持细胞,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动物 细胞 细胞膜 1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 2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3 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液泡 4 内有细胞液
叶绿体 5 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
★2、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区别
相同点: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一种生物;
B.显微镜不容易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C.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表皮细胞和
根细胞没有叶绿体)。
3、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需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观察不到)
4、细胞的形态:形态多样,如:蝌蚪状,椭圆形,梭形,扁平圆形,长方形等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植物
一 、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特点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区别: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
植物 孢子植物 藻类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衣藻、紫菜、海带、水绵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靠孢子繁殖。
苔藓类 只有茎、叶的分化 地钱、葫芦藓
蕨类 有根、茎、叶的分化 蕨、胎生狗脊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松、柏、杉、银杏、苏铁 分布广,大多数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
被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西瓜、桃、豌豆、葡萄 自然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二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区别★
植物类别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孢子) 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 种子 青菜 桃树 苹果树 水稻
裸子植物 有 有 有 无 无 种子 松、杉、银杏、铁树、柏
蕨 类 有 有 有 无 无 孢子 蕨、胎生狗脊
苔藓类 无 有 有 无 无 孢子 葫芦藓 地钱
藻 类 无 无 无 无 无 孢子 紫菜、海带、水绵、发菜、团藻
多姿多第三节 多姿多彩的动物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 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 摄食和排泄不分口,身体辐射对称 水母、海蛰、海葵、珊瑚、水螅
扁形动物 摄食和排泄不分口,身体背腹扁平 涡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 长而薄的体型,身体线形,不分节 蛔虫、钩虫、蛲虫
环节动物 长而薄的体型,身体有许多体节 蚯蚓、蚂蝗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蜗牛、螺、蚌、乌贼、鲍鱼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蚱蜢、虾、蜘蛛、蜈蚣、蝴蝶、蝗虫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星、海参、海胆
1、节肢动物分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
★(1)昆虫类的特点:
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
②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在生长中有“蜕皮”现象:外骨骼限制了动物的生长。)
(2)有益的昆虫:螳螂、蜻蜓、蜜蜂; 有害的昆虫:蚕蛾、蝗虫、蚜虫。
2、蜗牛
(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放大正立的虚像)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3)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二、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动物 类别 生殖、受精方式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体温是否恒定
脊椎 动物 鱼类 卵生、体外受精 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淡水:鲢鱼、鳙鱼、青鱼、草鱼、海水:黄鱼、带鱼、鲨鱼 体温不 恒定
两栖类 卵生、体外受精 幼体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或者水中,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兼用皮肤 青蛙、大鲵、蝾螈、蟾蜍 体温不 恒定
爬行类 卵生、体内受精 贴地爬行,体表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蜥蜴(变色龙)、蛇、龟、鳖、鳄鱼 体温不 恒定
鸟类 卵生、体内受精 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适于飞行,用肺呼吸 鸽子、鸡、鸭、鹅、鸵鸟、猫头鹰、鹦鹉 体温 恒定
哺乳类 胎生、体内受精 全身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大熊猫、袋鼠、蝙蝠、鲸 体温 恒定
【拓展】★1、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胎生哺乳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动物的成活率。
★2.幼体发育首先摆脱水的环境,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爬行动物 。
★3.容易错的动物分类
(1)鱼类:海马、鲨鱼、黄鳝;(2)两栖类:娃娃鱼; (3)爬行类:鳄鱼、甲鱼
(4)鸟类:企鹅、鸡、鸭、鸵鸟;(5)哺乳类:鲸鱼、蝙蝠、美人鱼;
(6)鲍鱼是软体动物;(7)鸭嘴兽是卵生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意义:更好地识别和研究生物。
2、二歧分类法: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按其差异或有无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
★3、林耐的生物学分类等级(从高到低):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
★4、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个体越多,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个体越少,共同特征越多)。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①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A种内互助:蚂蚁、蜜蜂的分工合作
B种内斗争: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②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A、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
B、寄生: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虫、吸血虫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
C、竞争: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
D、捕食:草食动物兔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狼以兔等为食。
2、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 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举例: 草 → 鼠 → 蛇→鹰 。
②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食物网。
3、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①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如骆驼的驼峰,仙人掌的茎肉质化、叶特化为刺等;
②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的适应:如保护色(雷鸟、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枯叶蝶)。
4、生物与环境相影响:如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影响降雨;柳杉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净化空气等等。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多样性
1、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以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 越多 ,成分越 复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的主要原因:丧失栖息地。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破坏 ②掠夺式开发利用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