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夏至日期为何改为 6月 21 日前后此前,初中地理教材夏至的日期都注明在6月22日前后,这是很多地理老师和学过地理的学生的共同记忆。01夏日并非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实并非是一个日期。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为夏至点。所以,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本质上都是个“点”,是个时令点。02夏至并不固定哪日夏至出现在太阳运行至黄经90°,这一天在6月20日-22日左右。原因有以下两点:(1)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是呈椭圆形的,而不是完美的圆形。同时,地球的自转也是有微小变化的,因此节气时间并不完全一样。(2)历法也是导致夏至日期不同的一个因素。公历纪年法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确定为365天,而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准确时间为365天48分46秒,这意味着公历纪年法与节气确定原则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为了弥补这个时间差,公历纪年法中引入了闰年的概念,即年份是4的倍数且不为100的倍数时为闰年,闰年在2月份最后一天增加一天,以此来调整时间差。尽管如此,闰年的调整仍然存在细微的误差,因此节气日期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导致节气日期不固定。03夏至日在提前2024年夏至出现在6月21日4时51分,这也是228年以来最早出现的夏至。为何夏至出现的时间,会有越来越早的趋势?这种逐年提前的趋势还是由于前面所说的阳历(公历)与回归年计算方式的差异所导致。具体而言,一个回归年约为365.2422天,而阳历年份为365天,闰年则为366天,四年累计为1461天,相比之下,四个回归年总计1460.9688天。由于阳历四年的总天数略长于回归年,因此导致了夏至时间的逐年提前现象。 查阅近三十年夏至日日期,1991、1995、1999、2003、2007、2011、2015年是在6月22日,其余均在6月21日。没有一天的夏至日是在6月23日,因此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这个“后”不大准确。新教材的调整是基于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准确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新教材将夏至的日期改为 6 月 21 日前后,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天文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节气的变化。这一调整也体现了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激励着我们在学习中保持探索和求知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