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目标 课标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的意义。教 材 分 析 重点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难点 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历史解释】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厂制度:是一种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将工人集中到厂房里、从事机器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1771年工厂制度产生,1785年之后后来瓦特的蒸汽机又被引入工厂,到19世纪中期,工厂制度成为西方主要的生产方式。【温故知新】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以机器代替劳动,1765年珍妮纺织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最主要的组织形式,1814年出现蒸汽机车,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180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七八十年代点灯电话等被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石油成为新能源等”问题:工业革命后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有(从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动力考虑)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24-25第一子目内容(用时6分钟)【课堂探究】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材料一早在14世纪以来,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带就已经出现了手工工场。16-18世纪这种生产组织形式获得更广泛的发展。它主要有两种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前者主要是包买商为家庭作坊提供原料,由家庭作坊分散生产。后者是把工人集中到一起,分工协作。16世纪一位自称诗人者自称:在一间又大又长的房间内,立着200台结结实实的织布机,200人,千真万确是200人,在织布机前工作,全都排列成行。诗人告诉我们,除了织布工之外,还雇佣了100个梳理女工、200个纺纱女工、150个分拣工、50个剪毛工、80个精梳工……——努斯鲍姆,《现代欧洲经济制度史》根据材料一思考集中的手工工场有哪些特点?材料二 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材料三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材料三项目 1870年 1900年 增长倍数世界钢产量 52万吨 2 830万吨 54.4石油产量 80万吨 1 950万吨 24.3铁路长度 21万里 101.4万里 4.8世界贸易额 455亿法郎 1 182亿法郎 2.6依据材料四分析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课本25页最后一段与材料五分析中国的变化。材料五 中国像大多数后发展国家一样,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地能动地在传统社会内部完成的,而是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与冲击下移植产生的。在中国移植西方近代工厂制度的过程中,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它们将西方的工厂制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先行,并对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起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极其产权运作的特征》总结1.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厂的区别对比项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动力机械 使用手工工具 使用蒸汽动力机械、内燃机动力机械、电力机械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区分工厂与工场①规模不同。厂,规模大于,场。②出现的历史时间不同。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一大创新,在工业革命前一直只是叫工场。③生产方式不同,工厂采用机器大生产,而工场只是一般的作坊,机器生产的条件不足。④性质不同,工场是工厂的前身,初显资本主义性质,而工厂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化活动,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预习课本P29-28页第二子目内容(10分钟)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材料一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16世纪 337.5万 112.5万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荻茨《英国经济史》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与英国开展经济竞争,工人运动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进行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材料三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城乡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背景有哪些?有何特点?(3)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史料研读】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课本P27史料阅读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工能穷和纺从工同生厂个时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这个时代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退的征兆,这种衰退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总之,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856年马克思《双城记》的理解:“双城”指巴黎和伦敦“这个时代”指“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另一方面: 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频发;阶级对立明显,社会矛盾激化;殖民扩张加强,亚非拉人民灾难加深;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工业革命是一场革命吗?“工业革命”一词经常受到质疑,因为它用来描述的不是一个迅速的、突然的变化,而是一个在18世纪以前已开始进行、并由于各种实际的目的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革命”。显然,从突然开始和结束的惊人变化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一场革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他要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深入探究】 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重点知识背记案】一、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1.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走向集中的手工工场2.特点:集中劳动、雇工生产、分工协作;手工生产3.影响:生产过程的专业化,为工厂制奠定了基础;二、新的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制度1.工厂制度的特点2.概念:3.工厂制度的影响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积极变化(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但是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0世纪至今,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③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市间、国家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城乡差别逐渐缩小英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和城市连为一片。(4)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许多人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①西方国家: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2.消极变化工人劳动的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拓展)①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历史探究: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课堂练习】1. 有学者指出:18世纪初期的英国、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2.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德意志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但是同时期德意志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A. 国家统一实现和民主制度确立B. 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C. 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D. 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的经营和管理上的变化。因此,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工厂制度的确立,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一代工业家。——摘编自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影响》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厂制度建立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后练习题1.“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吋,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3.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4.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5.发昌机器厂是以打铁为业的方举赞、孙英德在1866年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不过二三百元,工人四五个。它设在上海虹口外商船厂老船坞的对面,专为老船坞打制船用修配零件。记载显示,“发昌”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这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B.近代民族工业引进西方机器开展生产C.民族工业诞生之初深受封建势力的压迫D.地主商人投资创办是民族工业诞生的路径之一6.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 D.计算机7.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8.19世纪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一览表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1820 50% 15~20% — 10%1840 45% — 12% 11%1850 39% — 15% 15%1870 32% 10% 13% 23%以上资料应该用来说明( )A.工业革命在欧美扩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C.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D.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意义9.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10.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年代 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1690 4 0.21 8.31790 24 3.9 5.11820 61 9.6 7.21860 392 31.4 19.81880 939 50.2 28.2由此推知,美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11.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出现兴建铁路热潮的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B.巩固国防的需要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开发边疆的需求1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13.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 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 700万吨……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 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 348 000公吨和16 251 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摘编自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2)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 [材料“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2.【答案】D。【解析】上海大隆机器厂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大量制造织布机”,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都称其“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该厂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关政府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现代工厂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其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大机器生产,故选B项;作坊式集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特色,A项错误;大企业聚合生产和垄断资本生产是公司和现代企业的特点,C、D两项均错误。]4.【答案】A。【解析】 [材料“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表明工业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故A项正确。]5.【答案】B。【解析】 [发昌机器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材料中发昌机器厂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说明其已经是近代化的企业,由于当时国内不可能生产车床,所以其生产所用车床是引进的,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封建势力,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故C项正确。7.【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以前的精英教育到20世纪初的大众教育,说明社会发展对人民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符合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故选A项;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不是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据材料国家建立“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可知这一结果是政府行为,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美德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英法不断下降,说明更多的国家在世界工业产值中占有一定比重,体现了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故选A项。9.【答案】A。【解析】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A项。B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与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也获得快速发展矛盾,排除。D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10.【答案】C。【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690—1880年间,美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无法说明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1880年,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信息未涉及美国工业发展成就,也无法说明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故B、D两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涵盖两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巩固国防的需要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把世界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兴建铁路的热潮,故C项正确;开发边疆的需求,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12.【答案】A。【解析】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16”“1831—1841”可知这是工业革命期间,材料中呈现的社会现象是城市中人口死亡率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城市环境恶化,这是工业城市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罪魁祸首,故选A项;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环境问题;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在增加,医疗技术水平也在提高。]13.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原料、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影响:促进人口、物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等。(2)对世界农业发展的影响:粮食储运条件得到改善;新型肥料(化肥)得到使用;加快了农牧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对能源利用的影响:蒸汽机的使用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和开采。(3)态度:歌颂。原因:工业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14.【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为工人,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一“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料的高度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第二小问,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英国近代化推进的重要表现,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了典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根据材料二“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可知,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城市化出现上述特点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主要原因还有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材料二“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国近代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明显不足的重要原因等从中国近代内部和外部背景的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