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知识梳理】
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条件: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2.工厂制度
(1)工厂的出现: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制度的形成: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3)特点
规模较大 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
严格管理 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流水线生产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统一原料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4)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
(1)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张謇、范旭东等一大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进步
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1830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4000多千米。
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
(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
①社会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政府政策: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2)表现
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斗争: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思维导图】
【课堂检测】
1.“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2.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工厂不再沿着河岸而在内地城镇的直接原因是动力问题的解决,C项正确,排除A项。B项是材料的影响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3.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福特才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生产量都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这种创新(  )
①降低了生产成本 ②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③推动了企业壮大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推动企业壮大,①③④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生产的自动化,排除②。故选D项。
4.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
A.体现了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度对于工人的束缚日益加重,高度紧张的状态有助于工厂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制度对人的严苛要求,排除A项;社会就业水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数量增加相关,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D项。
5.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同时分析了1839年大不列颠的工厂工人的构成情况(如下表)。这种构成(  )
项目 18岁以下工人总数 女性总数 18岁以下女工总数 成年男工总数
人数 192887人 242296人 112192人 96569人
A.说明英国重视技术工人的家族传承
B.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
C.反映出当时成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
D.说明农业吸引劳动力能力超过工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839年”“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得出,此现象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未牵涉技术工人,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6.辛亥革命后,范旭东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回国办厂,打破了西方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局面。抗战爆发后,他把工厂改为国家生产军需物资,并立誓:“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这体现了近代企业家(  )
A.受封建政府的压制 B.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C.注重发扬民生主义 D.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
答案 D
解析 以范旭东为代表的企业家为建设中国,放弃优越条件,回国办厂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为救国把工厂改为军用以及坚决不跟侵略者合作等,体现的是中国近代企业家的实业救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封建势力对民族企业的打压,A项错误;重商主义思想主要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推行,排除B项;由材料中企业家将民用的碱厂改为“军需”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答案 A
解析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交通工具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因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排除D项。
8.17-18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
A.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B.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C.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D.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故选C项。A项与材料相违背,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
A.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
B.城乡铁路交通日益便利
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D.城市发展伴随环境恶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0.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这表明了工业革命(  )
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B.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既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又强调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即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B项正确。A、D两项只强调了消极影响,排除;C项只强调了积极影响,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