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大 概 念 大 主 题单元整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国历史教材目录第9课:辛亥革命第二目: 武昌起义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一目: 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革命首义-武昌起义2、旧邦新造--中华民国的建立3、共和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瑕不掩瑜--辛亥革命的评价整合目录01素养目标02新知导入03新知讲解04拓展延伸05课堂练习06课堂总结07作业布置素养目标素养目标:1.了解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史实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重点)2.通过研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客观评价辛亥革命。(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难点)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新知导入材料:1911年的一天,孙中山刚抵达美国,就接到了黄兴为起义火急筹款的电报,但他在咖啡馆的小报上却看到了武昌已被革命党占领的消息。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广义: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孙中山还不知情的情况下,武昌竟然已经发生了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新知讲解学习任务(一):革命首义-武昌起义1、背景据统计,1895—1910年间设立的资本在10000元以上的厂矿共有326家,资本总额近1亿元。企业数量和资本总额都超过1872—1900年间的一倍。在1905—1908年间,一度还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4年当中新设厂矿工238家,资本总额6129万元。——《中国近代史》时间 名称 领导人1894 兴中会 孙中山1904 华兴会 黄兴1905 同盟会 孙中山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加剧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⑤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四川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清廷出卖筑路权的行径激起各地人民反对。四川斗争尤为激烈,立宪派绅商首先发起保路,五月二十一日(6.17)组织保路同志会,持有租股的农民争相入会,参加者达数十万人。七月十五日川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罗纶等人,并用武力镇压请愿群众,死伤数百人,造成“成都血案”。中国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号召保路同志军乘机起义,发展为全川范围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点击播放视频2、过程新知讲解武昌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汉阳、汉口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10月11日)谋划起义计划泄露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点击播放视频【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梳理武昌起义的经过与影响。知识拓展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黎元洪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知识拓展武昌起义的余音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8小时2天41天80天123天占领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十余省区独立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重点突破独立的省份很多由旧军阀主导革命不彻底数字中的历史新知讲解【合作探究】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3、胜利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已失去人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革命宣传和武装斗争,赢得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支持。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为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武昌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背景学习任务(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的建立每省一票,17省共17票,结果是孙中山16票,黄兴1票,黎元洪0票。新知讲解反清独立区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点击播放视频思考: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的方式与封建帝王的确立方式有何不同?投票选举VS世袭新知讲解(1)都城:(2)纪年:(3)副总统:(4)性质:(5)国旗:(6)意义:南 京阳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黎元洪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色旗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概况难点突破历史常识——民国纪年观察规律: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之间怎样换算?1912年民国元年(1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3年1915年1914年民国2年民国3年民国4年............=+1911例:民国廿二年是公元几年?例:民国卅八年是公元几年?例:2023年是民国几年?22+1911=1933年38+1911=1949年2023-1911=民国112年2、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新知讲解1、时间: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1644年清军入关——1912年 宣统帝退位)清帝溥仪退位2、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知识拓展——清帝溥仪退位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清帝退位诏书》末代皇帝·溥仪清帝退位优待条件: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中华民国以君主之礼相待。岁用四百万两,移居颐和园。陵寝由中华民国卫兵保护。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知识拓展新知讲解3、中华民国内政 阅读教材P51知识拓展,完成表格内容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教育方面影响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这些政策在当时虽然没能全部贯彻执行,但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知讲解4、中华民国外交 从材料1到材料2,外交政策有何变化?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材料1: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2: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告各友邦书》 南京临时政府主张对外维护民族尊严,但它又承认和保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暴露了其软弱性与妥协性。 “益增睦谊,和平主义”外交政策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巩固新生政权,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和平平等外交妥协外交通过承认和保证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寻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问题:当中华民国成立后,在中国的政权形势是怎样的?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两个政权并立知识拓展袁世凯为北洋军队出身,戊戌变法时期出卖维新派,义和团运动时血腥镇压义和团,深得清政府信赖。由他出面调解,可以在不费兵力的情况下让清帝退位,实现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孙中山也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造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材料:“谓袁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孙中山问题:袁世凯既然不可信,那么可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患于未然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专制,巩固辛亥革命成果自学能手:(自学50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对号入座。国家主权国民权利权力机关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司法独立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关键词1: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否定君主专制。关键词2:确立平等自由原则,否定封建等级。关键词3:确立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防止专制独裁。2、内容学习任务(三):共和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知讲解点击播放视频3、地位新知讲解行政权(总统、国务员)司法权(法院)立法权(参议院)责任内阁制可否决参议院法案可任命法官可宣布总统违宪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任命法官需参议院确认分权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民主是怎么体现的?政治制度: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合作探究: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小组讨论,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学习任务(四):瑕不掩瑜--辛亥革命的评价新知讲解1、革命之变:积极性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时报》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也就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走狗,再也找不到即使在表面上还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陈旭麓《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临时约法》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蚁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政治: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③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君主专制≠封建制度④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对外反对侵略,追求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对内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民主共和观念。结合课本和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有政党领导2.有理论指导3.唤醒了民众4.有目标有成果材料四:材料五: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社会生活上: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课本和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革命之变:积极性2、革命未变:局限性材料六:帝制推翻后,中国旧的腐败还没有来得及根除,新的腐败却应运而生。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它的革命任务,新生的政权旁落他人,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未得到明显改善。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结合课本和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胡适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辛亥革命的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知识拓展学史崇德01.剪掉辫子:男子从此改头换面02.换新衣服:中山装替代了小马褂儿03.不再缠足:女子终于可以大步走路04.不再跪拜:平等就是不要卑躬屈膝05.称谓改变:革除前清官厅称呼06.男女无别:可以一起坐车还能牵手逛街07.公元纪年:采用阳历与世界接轨08.禁除鸦片:再也不做“东亚病夫”09.婚姻制度:不再三妻四妾,一夫一妻流行起来10.国体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11.政体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教学板书第3单元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1、革命首义--武昌起义2、旧邦新造--中华民国的建立3、共和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瑕不掩瑜--辛亥革命的评价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中会的成立 ②中国同盟会成立 ③黄花岗起义 ④武昌起义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2、1911年10月13日《申报》载:“余昨日方评口口革命党之泄事失机,而昨晚得□□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该报道中的“□□”应是(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南昌3.蔡元培在一副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所缅怀的历史人物是( )A.邓世昌 B.邹容 C.孙中山 D.梁启超4.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实现了社会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5.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这是实践(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BAA课堂练习AB作业布置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被称为“分界线”的原因。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而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视频】四川保路运动.mp4 【视频】武昌起义.avi 【视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mp4 【视频】:中华民国的成立.avi 第3单元第2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