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例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 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认识与实践”,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目内 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本框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理解认识论知识的非常重要的原理。第一框内容是第二框内容 的基础,在理解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实践的 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内容逐步深入,逻辑思维清晰,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学好本框至关重要。(二)学生分析: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看,学生在学习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后,基本具备了学习本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学生初步具有哲 学思维,但由于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其实践活动更多仅是 发生在校园内的如处理同学关系的实践,迈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 比较缺乏,因此会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解较为困难,运用哲学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需要创设更多真实的情境。从认知发展看,高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参与感比较强,具 备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下完成学科任务。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综合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二、课例主题(一)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 求:1.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 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实践观点,认 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观,坚定认可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共产主 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理解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去观 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用实践的观点对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 和合理的选择,坚持用于实践、善于实践。(3)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 当中去。在实践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 事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奋斗去创造幸福生活。3、学科能力目标(1)识记理解: (考点)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的基 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应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易错点)(3)迁移创新: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认同,学会用实 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看待生活中的事例现象,用实践观分析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学以致用的观点,坚定参与 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议题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视频资料、制作 PPT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北斗闪耀,泽沐八方。2020、7、31上午,国 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北 斗”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舞台。首先我们来看一 个2分钟的“北斗”视频介绍。工程师们对“北斗”的各种技术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 关系如何 今天我们通过了解“北斗”,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 哪里来的”为议题,学习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设计意图:时政是思想政治课程源源不断的生动素材。加强时政教育,对 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家国 情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 义。(二)新知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环节一:畅所欲言聊“北斗”【子议题1】如何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教师活动一:那么我们到底是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认识有 哪些形式阶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认识某一事物的 场景当中。(播放 PPT 并布置任务)展示“北斗”的一张图片, 请同学们谈谈对“北斗”的了解和认识,同学们思考1分钟后, 我们一组的同学轮流“开火车”回答,另外几组同学做好点评总 结的准备。学生活动一: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多角 度阐述对北斗的认识)。教师活动二:关注并及时记录学生的关键信息,并请一位学生 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其谈谈前述同学回答的关于“北 斗”的认识有何不同,试着说明区别。学生活动二: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分类、总结。教师活动三: (总结)回顾一下刚刚我们对“北斗”的认识描 述可以发现,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过程), 一种是认识了事物的现象等;另一种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比如 “北斗”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等等。我们把这两种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之前的互动讨论分析论证两者的关 系。学生活动三:思考并回答。教师活动四: (师生互动讨论)教师总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关系,并PPT展示。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外部联系、 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 性材料的基础上达 到关于事物的本 质、全体内部联系 和自身规律的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阶段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 赖感性认识学生活动四:随堂巩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者 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学生知识点明确,随时掌握知 识。学生的获得感很强。教师的即时感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顺利分析,有利于增 强学生的获得感。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畅所欲言聊“北斗”,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概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 系,把握和理解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让学生带着分辨、 比较的思维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环节二:揭开“北斗”的神秘面纱 【子议题2】实践的内涵和特点 教师活动一: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中有关“实践” 的含义,结合下列材料阐述你的理解。材料: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工程“三 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学生活动一:自学教材知识后结合“北斗”的材料向全班阐述 “实践”的含义。教师活动二:(总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 都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他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我们在之前的学习当中提到过,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 界,人改造世界一定是通过实践的,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教师追问)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有哪些 建设“北斗”属于 什么类型的实践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二:积极回答问题,和教师互动,学生理解基本的实 践活动形式。教师活动三: (总结)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探 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 实践。(布置任务)请各组根据材料完成探究任务,并选派代表发言。材料一: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地表和近地空间的广大用户提供 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作为独立自 主的大国,建立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系统对保障国民经 济的正常运行和国防安全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 势必要用国外的,这样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没有保证。此外, 建立卫星导航系统也能显示综合国力,并在世界上争取更多话语 权。材料二:工程自1994年启动,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 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 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 苍穹之下,那群造星星的人,参与人数超30万,目前队伍以80 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31岁。探究任务: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三:阅读材料后,翻阅教材,参与合作讨论,小组代 表进行发言。教师活动四:点拨学生的发言,记录关键词,和学生互动。 (总结)实践的特点:首先是客观物质性。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实践中,实践 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这些实践要素的存在都是客观的, 建设过程中我国遵循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充分考虑客观实际和 客观规律。因此,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作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建立中国的卫星导 航、定位和授时系统对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防安全都至 关重要,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深深 的刻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最后是社会历史性。人的活动,在时间上流逝就成为历史,在 空间上展开就成为社会。首先实践的社会性,人的实践都是处于 一定社会关系当中的人的活动,“苍穹之下,那群造星星的人, 参与人数超30万”,“北斗”的建设需要整个团队通力配合才能 实现;其二是人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工程自1994年启动, 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实践活 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学生通过材料,热烈讨论知识点,成为 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爱 国热情油然而生。教师的即时感受:对课本的知识适时讲解,对学生的观点适时 评价,对爱国情感适时引领。是课堂的引领者。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讲解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破教学难点,哲 学课特有的“哲学味道”得到体现。情境材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感受大国重器的建设过程,涵养学生的政 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环节三:挖掘“北斗”的幕后故事【子议题3】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教师活动一: (设计任务)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探究以下问题,各小组选取代表进行发言。材料: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敢于实践、努力拼搏,才攻克、 掌握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技术。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起源于定位测量的需要,而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自动驾驶、手机定位、农业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它。同时, 国防安全的保障也需要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近年来,卫星导航 系统在运用中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我国加快了北斗项目的实 施步伐,终于在2020年7月31日北斗系统“瓜熟蒂落”。国之大器,利国惠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修建,是北斗为 复杂地形地貌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今年5月,中国登山 健儿登顶珠峰主要由北斗提供相关数据。北斗的创新应用还体现 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1.探究: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前人的经验智慧和亲身实践的作 用。(第一组)2.论证:结合材料论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二、三组)3.思考:北斗系统的全方位应用,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四组)学生活动一:各小组按照分到的探究任务积极讨论,组内分享 观点并记录汇总,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活动二:教师积极关注和反馈学生的回答,学生出现回答 不全的情况下,鼓励同组成员进行补充。(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分组形成竞争,碰撞出好胜心理。使探 究更加深化。教师的即时感受:一定要控制好课堂,使探究小组竞争真正发 挥其作用。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生理解深刻。本环节设计意图:分组探究,颇有竞争的意味,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辨析、 论证、思考、总结这样四个子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教 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努力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环节四:践行“新时代北斗精神”教师活动: (导入)灿烂星空,北斗闪耀。新时代北斗精神, 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 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 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布置任务)新时代北斗精神,指引我们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 追求卓越,成就自我。请同学们就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写下 第一个“年度计划”,注意阶段、目标和措施。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自己的“追梦年度计划”,向全班进行 分享。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使学生由课堂到思考人生,规划以后的 人生道路。教师的即时感受:课堂得到升华。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撰写“追梦年度计划”,这是他们人生规划和行动素 养中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一活动的设计彰显了政治学科特有的育 人价值,坚持了素养立意。(三)易混易错辨析1.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矫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 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 方面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 )[矫正]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 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 )[矫正]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4. 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矫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四)当堂检测:1、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什么关系 (1)学以致用——(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吃一堑,长一智。 ——(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6)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 )2.2022年9月16日,中国科技报报道称:作为爱因斯坦广义 相对论的支柱、中学科学课演示的主要内容,弱等效原理通过了 迄今最严格的测试。欧洲“显微镜”卫星开展的一项新天基实验,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证实了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引力作用 下,以完全相同的速度下落。该实验说明()A.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 实践是检险真理的重要标准C.认识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D. 亲身实践获得的知 识才可靠3.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 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 “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航天 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 入史册的太空合影。这说明()4、下列能正确表达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有()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②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柳宗元)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④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5、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 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用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多项 “黑科技”,不仅极大拓展了我国对火星的认知,而且带动了我 国航天和相关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目的性、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追求真理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①③【答案】1、(1)目的(2)来源(3)动力(4)检验标准(5) 来源(6)检验标准 2. A 3.B 4 、A 5 、D(五)巩固训练1、经过研究攻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 员找到了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问题的两个“开关”,包括负调 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正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ICE2, 有望 为因种子穗发芽导致的大规模农业损失提供解决方法。该成果 2022年12月在线发表于《自然 · 遗传学》杂志。这印证了()①只有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才能有效发挥作用②科学实验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③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2.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的形象比喻蕴含的哲理 是(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先知后行经,重在知C. 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D.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没有自然 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 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要有了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能够创造出产品 B.工人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 C.感性的外部世界为工人实现自己的劳动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D.相较于工人主观能动地开展劳动,感性的外部世界更为重要 5.“先离场后付费”的智慧停车、足不出户的线上问诊、自动记录健身数据和排名的智慧公园、拥堵路段的“定向车道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既体现技术进步,更凸显民生保障。智慧城市建设 ()①是人们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②立足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了整体的发展③利用智慧技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④在实践中超越条件,以促进技术进步为根本目的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答案】1 . A 2.D 3.A 4.C 5.B(六)梳理分享展示、课堂总结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本课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梳理本课的知识,构建本课知识框架。同时反思并写下本节课学 习的疑惑。学生活动:自主构建本节课知识框架。认真反思思考。展示构 建的知识框架。(含义认识形式理性认识含义实践特点社会历史性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感性认识)教师活动:总结升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与行的 关系。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者知之 始,知者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 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 好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自己总结归纳,印象 深刻。教师的即时感受:对课本知识进一步升华,上升到一定高度。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本环节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七)分层作业:1、基础巩固题:怎样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提升题: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先后采用“堵”、“疏”、“分”、 “合”、“束”等多种方法。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 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 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 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 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关系的 四 、教学评价本课运用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设计多种类型的学科 任务,通过时政分享、合作探究、解读情境、撰写计划等活动, 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解决问题、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过程,理解认 识和实践及其关系。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理念。围绕北斗系统的认 识和实践,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生活和时事政治实例,积 极倡导学生抒发观点,给出理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 利用身边典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基本原理 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 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 社会实践能力。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主动收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学 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 个“高效乐学”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 积极思维。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形成 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和信心,培养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复合能力。改进:本节课的容量较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 在知识与能力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学生热衷于讨论,但动机不 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 习惯于“等、靠、要”灌输式学习,需要适时点拨和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