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秦的统一,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2、掌握时间发展脉络,结合秦朝疆域图,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3、能够结合秦统一的相关史料,学会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4、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及秦朝灭亡的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解释。
5、结合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认识秦帝国的建立是当时世界大国,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秦王朝的建立及加强中央集权的的措施。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预习新知】
秦的统一
1.背景
(1)人民渴望: 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 所带来的阻碍。
(3)物质基础: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政策优势: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尊奉 ,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统一
(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的策略,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2)征南方:秦朝征服南方 ,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3)击匈奴:在北方秦朝击退 的进攻,修筑 。
3.巩固
(1)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皇权独尊:确立 ,皇帝 ,皇权至上。
②中央机构:设立 ,丞相、太尉、 为主要辅佐大臣。
③地方机构:将 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措施:统一车轨、 、货币、 和 。
(3)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①县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 。
②编制 ,迁徙六国 到关中、巴蜀等地。
③整顿 。
4.意义
(1)中国版图: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国家。
(2)国家统一:统一 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客观需求。
(3)民族交融: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了统一 国家的发展。
秦朝的暴政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1)穷奢极欲,大兴 ,百姓徭役繁重,不堪重负。
(2)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4)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
2.影响: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 、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 政权。
2.秦朝的灭亡:项羽、 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 ,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
(1)刘邦:“ ”,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2)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巩固训练】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 B.徭役沉重 C.刑罚残酷 D.统治者的暴政
2.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至“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B.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D.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统一车轨 B.秦朝统一文字
C.秦朝统一货币 D.秦朝统一度量衡
5.下图所示是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秦安出土的秦铜权(铜权上的文字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的诏书),此类文物不仅出土于甘肃,还在陕西、山东等多地被发掘出土。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
两诏铜权铜诏铁权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D.积极推动国家统一
6.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B.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C.重农抑商观念强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7.下列内容由秦朝开创的有( )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圆形方孔钱
④修筑长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为了保卫边境地区不受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命人建造了万里长城这一浩大工程,国家强征了众多劳工将原北方诸侯国所建的长城连接为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意义重大。秦长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C.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9.《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仓房门扇不紧密,谷物能从里面漏出,成例均应罚缴一副铠甲;仓库出现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数目进行惩罚,如有鼠洞三个以上应罚一盾。这表明秦律( )
A.条文过于细致繁复 B.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过于严苛最终导致了政权灭亡
10.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秦之失在于政”可得出他认为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而不是制度方面的原因,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秦朝的特征,排除A;BC项属于暴政的体现,排除。
2.答案:C
解析:“(六国)王子皇孙,辇来于秦”“被迁至京城咸阳”说明“秦朝加强对所统治地区的管理”,体现的是针对地方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D属于官僚制度的意义。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桂林、象郡、南海”可知,这是往南越地区移民,“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可知,这是往北方戎人居住区移民,属于边疆地区等,“筑长城及南越地”可知也是发生在边疆地区,联系秦南征岭南,北击匈奴等知识,可知这是为了稳定新统治区,巩固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改善民族关系不是目的,而是影响,排除B项;在实行南征岭南,北击匈奴前,秦已经在六国区域推行郡县制了,排除C项;扩大赋税来源不是主要目的,上述地区并非主要农耕区,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看出这与语言文字有关,结合所学秦朝统一了文字,使中华民族有了统一的文字,故B正确;ACD项与语言文字无关,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甘肃、陕西和山东等地都出土了秦国统一后的度量衡,这表明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得到了贯彻,也表明秦朝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商鞅变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信息,排除C项;当时秦朝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项正确;秦朝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商信息,排除C项: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体现政府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故不会出现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由秦朝开创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A项正确;③圆形方孔钱、④修筑长城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不属于秦朝开创的,错误,排除含有③或者④的组合B、C、D三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A项正确;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秦长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其他影响因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D项;秦长城的快速完成与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律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有利于粮食保存,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B项正确;材料表明秦律条文细致,对于粮食保存是必要的,并不繁琐,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保存粮食的,不能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不能表明秦律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A项正确;“各地均衡分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国故地优先原则,排除C项;郡县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