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学习目标】
初步分析古代中国出现第一个治世的原因
从多个角度认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措施的深远历史影响
整体上认识两汉统治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理解光武之兴、党锢之祸。
难点: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预习新知】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 ,定都长安,史称 。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
[特别说明]“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即为创新。
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概念阐释]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備、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颁布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 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握的 , 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个州部,分设 ,负责对辖区内 和 进行监察。
(2)经济: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 和 ;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 ,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 。
(3)思想:接受 的建议,尊崇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 ,儒学的独立地位确立。此后,儒学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
东汉的兴衰
1.王葬政权—西汉灭亡
(1)背景: 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年,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 灭亡。
(3)灭亡:①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②23年, 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葬政权被推翻。
2.光武中兴
(1)背景
①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 , 即汉光武帝。
②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牌。
③思想上:重视 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3.东汉衰亡
(1)背景
①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宫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评陷为“ ”,遭到严厉镇压。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过程
①184年,张角创立“ ”发动起义起义军称“ ”。
②黄中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越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 》: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2)《 》: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
(1)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1)两汉医学
①《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 》: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巩固训练】
1.汉武帝改革财政制度,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这些措施都( )
A.减轻了百姓赋役负担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控制
2.(2203陈乐妍)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主题,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由此可见( )
A.汉朝统治者为民生考虑 B.国家政策以农为本
C.政府与商人争夺利益 D.商业发达政府重视
3.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
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 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据《昌言》等载,东汉的豪强地主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这类庄园(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以经营林牧业为主
C.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D.是潜在的割据势力
5.公元前后,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帝国分别是( )
A.夏朝和埃及新王国 B.秦朝和波斯帝国
C.汉朝和罗马帝国 D.唐朝和大食帝国
6.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 )
A.国力达到鼎盛 B.扩大政治影响 C.扩大统治疆域 D.开通丝绸之路
7.西汉武帝(前141年一前87年在位)时期,淮南王刘安招纳宾客,著《淮南子》并献给朝廷。该书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而“世间万物,岂能以一盖之?”这一观念在当时( )
A.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B.推动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
C.反映了部分王国的政治立场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
A.推行无为而治 B.探索济世之道 C.弘扬尊法抑儒 D.完善监察立法
9.《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10.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 )
A.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 B.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
C.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D.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可得出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表现,这有利于强化国家对经济控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减少对百姓的赋役征收,排除A项;盐铁官营等措施无法体现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抑制工商业者不等于削弱地方豪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中国历代统治者表面"重农抑商",实则"重商"。即如汉武帝所谓的"盐铁官营",也是"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史记·平准书》),实际是私商官营化,是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所服务的。由此可见,A、B两项并非统治者青睐桑弘羊主张的根本原因。汉代抑商政策严格,商业发展受限,排除D项。综上,本题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刘邦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而又分封皇族和功臣可以得出,郡国并行制下的封国与先秦有所不同,主要分封的对象是同姓王,以此拱卫刘姓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刘邦是在实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封国制,是制度的创新,并非是要保持传统政治体制,也不是完善郡县制,排除B、D两项;C项中“确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庄园所占土地很多,规模很大,经济独立,而且具有一定的武装,具备割据的可能,故选D项。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奴婢千群,说明人身依附关系较严格,排除A项。东汉庄园以经营农业为主,排除B项。东汉庄园属于小农经济的一种,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不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后,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帝国”可知,公元前后,在亚欧大陆的东方是中国,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在亚欧大陆的西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C项正确;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埃及新王国建立于约公元前1553年,排除A项;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550年,排除B项;唐朝建立于618年,大食帝国建立于63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然骞凿空,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强调的是张骞通西域密切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政治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与国力无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并未扩大疆域范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影响力的扩大,非开通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淮南王刘安认为“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反对当时统一的政治理念,由于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损害了部分诸侯王的利益,因此刘安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诸侯王的政治主张,C项正确。刘安的主张没有适应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化的现实需要,排除A项;刘安的主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武帝的社会改革,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刘安的主张无法动摇其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崔是为东汉人,看到了东汉的社会问题“厄运之会”“政多恩贷”,豪强势大,“皇路险倾”,皇权衰微,主张“参以霸政”“重赏深罚”“明著法术”,探索匡时济世之道,故B正确;
崔是强调的是有为,不是无为,排除A;
崔宴希望重赏罚,明法术,参以霸政,挽救时弊,没有表示抑制儒学,故排除C;
完善监察立法不是崔宴的主旨,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依据材料:“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一方面神化了君主的权威,但另一方面也强调天子应遵循天意实行仁政,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警示,由此可见这一理论的出现有利于约束建君主的行为,C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A项正确;董仲舒的理论一定程度上对儒家的仁政思想有所继承,排除B项,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建,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