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学习重难点】重点:隋唐的统一、“贞观之治”;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预习新知】隋朝兴亡1.隋朝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定都 ,建立 ;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重大建设(1)广设仓库:在 、 和地方广设的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2)兴建 城。(3)开通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灭亡(1)原因: 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2)标志: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灭亡:(1)建立: 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灭亡: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 。唐朝灭亡。2.贞观之治:(1)措施:①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表现: 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3.武则天的统治: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5.民族关系:(1)突厥:①东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初年,唐朝大败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②西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管理,先后设置 和 ,统辖天山南北。(2)吐蕃:①吐蕃的统一: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 统一青藏高原。②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把宗室女 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3)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少数民族政权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边疆形势紧张。②在边疆重镇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伴随地方节度使兵力的扩大,国家出现 的局面。(2)过程:755年,身兼三个地区节度使的 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于763年被唐平定。(3)影响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 被削弱。②边防空虚,边疆告急,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 局面。2.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 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概况: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五代十国(1)唐朝灭亡: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2)五代:指 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五个政权。(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 。【巩固训练】1.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的进步 B.经济重心的南移C.坊市制度的变革 D.国家统一的实现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旨在( )A.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D.减少制度革新阻力4.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苏颈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5.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饮茶风俗逐渐从南方蔓延至北方黄河流域。“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南方城市商业活动兴盛 D.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6.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7.文言轶事小说《唐语林》记载,唐玄宗常观看拔河比赛,有时“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长安万年少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这反映出唐代( )A.民族融合的初现 B.阶层流动的加快C.女子地位的提升 D.社会风气的开放8.《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9.唐前期,地方长官的朝觐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担,安史之乱以后则由节度使承担。节度使的朝觐,唐肃宗至唐德宗时期表现为“不敢往,亦不敢叛”;黄巢起义后则表现为“称兵入朝,不由奏请”。这些变化表明唐代( )A.外重内轻局势扭转 B.中央政权权威衰退C.对边疆的控制弱化 D.地方治理日益混乱10.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六朝至唐代,游览风尚由自然转向城市,这与江南城市经济繁华,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有关,故选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一定到城市旅游,只有城市经济进步,才有财力物力修建美景,排除B项:此时坊市制度没有变革,仍是坊市分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隋朝就已实现了国家统一,而材料中的变化是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所以选D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以长安为都城,京畿区域为关中地区,因为当时关中地区既是全国政治重心所在,同时也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隋朝采取东、西两都制,以新营建之大兴城(长安)为京师,洛阳为陪都(东都),京畿区域跨越关中及关东两个地区,形成“一畿双都的格局”。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发展,洛阳较接近江淮,可以利用大运河航运之便,便利江南的粮食、赋税北运,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A项正确;朝廷的财政收入来自全国,京畿区的东移并不能直接增加征税的地域范围和税种类别,不能得出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排除B项;京畿区南北移动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交融,隋朝京畿区的东移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以及加强对南方统治的需要,而非主要为促进民族交融,排除C项;当时并不存在长安守旧势力集中、阻挠改革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官员去岭南和西域的结果有着显著的不同,且在文人笔下也有着不同的记载,这主要和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在地理位置上重视西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无关,排除B项;南方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岭南却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与诗风的源流特色无关,是政府政策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饮茶风俗逐渐从南方蔓延至北方黄河流域”可直接得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方饮茶风俗蔓延到北方,而不是南方如何,排除C项;开放包容更多指的是本土积极接纳吸收外来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中唐玄宗时期拔河比赛挽者众多、喧闹震天,众多人观看,包括蕃客庶士;唐睿宗时期长安万年少妇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无论是大规模的拔河比赛还是女子在灯轮下踏歌,都展示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D项正确;民族融合在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并非初现,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阶层流动加快的信息,排除B项;虽然有女子参与踏歌等活动,但不能就此得出女子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只能说明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女子有一定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平等看待各个民族,并且施与恩惠,体现了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排除B项;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是隋炀帝,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前期,地方长官的朝觐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担,安史之乱以后则由节度使承担,节度使朝觐由“不敢往,亦不敢叛”到“称兵入朝,不由奏请”,这说明唐朝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中央政权权威衰退,B项正确;唐朝晚期外重内轻局势并未扭转,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边疆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权权威衰退,未体现地方治理日益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从东汉至魏晋到隋唐时期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沟通和往来日益增多,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法得出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传统民居一般分为六种类型:窑洞式、合院式、天井院落式、土楼式、干栏式、碉楼式等,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墓葬分布范围的扩大,不等同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该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