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学习重难点】1.重点: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中枢政务制度2.难点:多角度认识汉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特征【预习新知】选官制度1.察举制: 时期创立,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2.九品中正制:(1)创立: 时创立。(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4)影响: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3.科举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 ,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形成。唐代继承和完善。(2)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 参加政权,扩大了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1、形成、发展与完善:(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与 和 形成三省,它们共同 ,行使权力。(2) 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2、主要职能:中书省负责 ;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 ,下设 、户、礼、兵、 、 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 之职。3、影响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 和 日臻完备。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 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 的趋势。赋税制度1.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规定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两税法(1)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巩固训练】1.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2.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据此可知,唐代( )A.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 B.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C.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 D.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3.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②进士以诗赋取人③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5.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6.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7.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8.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B.八股盛而《六经》微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9.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出现有利于( )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10.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唐朝科举录取的官员中,士族和没落士族占比较多,寒门子弟比重小,说明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选官涉及士族和寒门子弟,无关体现多元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平民与贵族入仕机会并不相同,排除C项;怀柔政策是和战争手段相对应,用温和的政治手段笼络其他的民族或国家,使归附自己,材料无法体现怀柔性,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②进士以诗赋取人是隋唐的科举;③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是明代的八股取士’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是汉代的察举。④①②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制并趋于完善,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人才选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考定父祖官爵、门第的现象逐渐消失,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的终结是由于汉代逐渐实行察举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汉代的察举制,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的行政机构,与人才选拔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故选B。科举制是隋唐起的重要选官制度,排除C。分封制是流行于三代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6.答案:B解析:唐代依然重视家世,宋代科举程序公正,选拔相对公平,门第观念对于科举制的影响较小,这说明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官员政治才能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中的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及所学可知,“杏园宴”活动描述的是唐代科举制下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并且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体现了科举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B项正确;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最受欢迎的是进士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奢靡之风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变迁与世人态度变化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官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实际上在提问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它注重门第等级,名门望族是当官的标准。A为分封制,B为八股取士,属于科举制,C体现了名门望族的衰落,皆可排除。而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重视。因此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集体的办公地点,有利于协调部门分歧,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共同议事,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唐朝属于专制社会,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