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学习目标】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难点】重点:1.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2.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3.三国至隋唐时期科学技术难点:1.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2.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预习新知】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 时期, 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 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主张以僵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 和 的挑战。②时间:唐朝中期。③内容:用儒家的 和 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道教(1)兴起:东汉末,是 本土宗教。(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和“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最受尊崇。3.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1)传入:汉代传入。(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 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 ”和“ ”。2.书法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 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3.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 为代表,其绘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 》、《 》。②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 ”。4.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科技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后七位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西晋:____《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唐朝:①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②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 长度的创始人 ③孙思邈《 》 ④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⑤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⑥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中印之间(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 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2.佛教交流——中日、中朝(1)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3.其他文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1)唐都城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 、 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 、 等港口城市定居。对外交通:【巩固训练】1.前秦君主苻坚在位时“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孙并遣受业。”他还经常亲临太学,考评学生经义优劣。这些措施体现了( )A.民族之间的隔阂消失 B.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C.选官方式的重大变革 D.国家治理模式有所改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核心是( )A.尊敬父母 B.奉献社会 C.崇尚法律 D.自我修养3.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A.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 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 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4.东晋士族官宦中的富裕信徒,常给予佛寺常年供养。东晋尚书令何充好佛,在他修营的佛寺里,“供给沙门以百数,靡费巨亿而不吝”,对贫苦的亲友却无所施遗。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A.社会阶级呈现固化趋势 B.传统价值观念遭遇冲击C.寺院经济威胁国家统治 D.宗教事务由尚书省负责5.唐宪宗从法门寺迎佛骨入皇宫供奉,后又下令长安各寺庙轮流供奉,“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韩愈识为“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故上《谏迎佛骨表》旗帜鲜明地表达反佛立场。韩愈的上表( )A.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B.深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C.折射了三教并立的基本格局 D.印证了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C.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7.魏晋时期,佛教徒强调修道成佛以求“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为孝道;唐中期,僧人宗密提出“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北宋禅师契嵩要求弟子恪守“五戒”,等同于儒家“五常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这反映出( )A.僧人承担起主要教化职能 B.传统伦理价值的认同扩展C.儒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 D.儒佛的核心思想渐趋一致8.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上,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A.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B.理学观念被普遍接受C.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D.史学评价失去客观性9.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前秦君主苻坚广修学官,亲临太学,考评学生经义优劣体现了对儒学的重视,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模式D项正确;隔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孝敬和关爱,即尊敬和孝顺父母,属于“孝道”的思想核心,A项正确;奉献社会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但它并非孝道思想的核心,特别是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崇尚法律是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重要体现,但它与孝道思想的核心并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自我修养是个人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方面,但它同样不是孝道思想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自西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但是到了唐朝道教和佛教的地位提高,儒家思想也就是传统的主流思想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道教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并没有提到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唐朝统治者对道家的重视,却并没有提到对儒学、佛教的压制,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东晋时期,士族官宦耗费巨资供养佛寺,却不愿接济贫苦好友,说明当时佛教兴起,冲击了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B项正确。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促进士族阶级的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东晋官宦个人供养寺院,并未涉及寺院占领的土地,无法说明威胁国家统治,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东晋尚书省何充好佛,这属于其个人行为,并不能说明宗教事务由尚书省负责,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上《谏迎佛骨表》旗帜鲜明地表达反佛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愈不顾皇帝大力推崇佛教,上疏反佛,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A项正确;程朱理学出现于宋朝,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道教,不能得出三教并立,排除C项;儒学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未动摇,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呈现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佛教盛行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7.答案:B解析:8.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正史中“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的妇女人数和事迹有所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政府有意加强对妇女的伦理道德教化,故选C项。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并不意味着妇女文化素质下降,排除A项。理学观念产生于宋朝时期,排除B项。记载内容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史学评价失去客观性,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有一定差异,不仅包括儒家、道教,还有佛教,体现出每个时期为了维护统治所用政治思想的多元化,C项正确;儒学仍旧是正统,排除A项;“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主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儒学之间的借鉴及发展,反映了当时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D项正确。A项仅涉及佛教,且不能体现材料主旨信息,错误。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的盛况,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