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辽、西夏、金、蒙古政权建立的情况及与宋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掌握辽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政权和汉民族的相互交融。
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预习新知】
辽与西夏
1.辽
(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 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 、 生活。
(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 建立契丹国,定都 ,后来改国号为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3)统治
2.西夏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 的分支,唐末在今 、 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 称帝,定都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今宁夏银川
(3)统治: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____族活动于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_____年,女真族首领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金与辽宋关系:1125 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
5.管理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____。
6.由盛转衰
(1)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_____”。
(2)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1)蒙古汗国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 统一草原各部落,建
立蒙古汗国,被尊为 。
(2)领土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统一
(1)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 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此后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 ,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1)驿道与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 ,负责传递公文。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 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的重大变革。
(3)设 ,由中央政府直属,管理吐蕃地区。
(4)设北庭都元帅府、 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还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 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2.  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1)内容:“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 、畏兀儿人、回回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 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 统治区的居民
(2)结果:民族矛盾逐渐减弱。
3.元朝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导致 日益严重。
(2)概况: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 灭亡。
(3)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 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巩固训练】
1.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经、词赋等科目,经史、文学是重要的考试内容。辽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中后期,一些契丹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种变化说明辽朝( )
A.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认同
C.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强 D.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2.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3.金世宗在位时,施政仁德,政治清明,得到史书与历代名家认可。朱熹称赞“他能尊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又说:“他岂能变夷狄之风,恐只是天资高,偶和仁政耳。”这反映出( )
A.南宋时民族矛盾的缓和 B.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C.金统治者照搬汉族政治 D.理学蕴含唯物辩证思想
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5.元朝延祐年间(1314—1320年)的乡试、会试考查了冗官的议题,考生在科考后继续对此议题进行讨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朝廷颁布了裁减冗官和闲散机构的政令。这说明元朝意在( )
A.加强君主专制 B.缓解统治危机
C.平息社会舆论 D.防止政治腐败
6.辽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一国两制 C.行省制 D.猛安谋克制
7.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 )
A.行都指挥使司台湾省 B.行中书省台湾府
C.驻藏大臣台湾办事大臣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8.《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9.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符合上述治边思想的元朝史实是( )
A.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
B.“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实行捺钵制
C.“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D.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
10.钱穆曾指出,“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其描述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辽初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汉族士子,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中后期,一些契丹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种变化说明科举对辽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契丹统治阶级也越来越重视这一制度,并积极利用这一制度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工具,B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契丹族的立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辽朝对待契丹族士人参加科举态度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群体性流动问题和民族矛盾缓和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急递铺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有助于中央与地方的文书往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B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驿站和急递铺主要向边疆传递文书,未提及文书内容主要是军务,不能断定边疆地区战事不断,排除C项;驿站和急递铺主要设置在国内,与对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金世宗无法改变“夷狄”的风俗,反映出传统夷夏观念的根深蒂固,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矛盾的缓和,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金统治者并未照搬汉族政治,C项非本题主旨,排除C项:理学世界观为唯心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实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政府在科举考试中重点考查了冗官问题,不久之后朝廷颁布了裁减冗官和闲散机构的政令,由此可知,元朝政府关注冗官问题,意在缓解统治危机,B项正确;解决冗官问题并不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社会舆论的内容,排除C项,冗官问题出现并不意味着腐败问题,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指辽朝针对契丹族和汉族实行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这是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的双轨政治制度的特点,A正确;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是针对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实行的双轨政治制度,为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提供了借鉴,B表述不准确;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C错误;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D与题意不符。
7.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宣政院、澎湖巡检司,D项正确;清朝光绪帝时期在台湾设省,而不是元朝,排除A项;清朝康熙年间将台湾岛纳入版图后设立了台湾府,隶属于当时的福建省,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期设驻藏大臣,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题目中的信息大意为:该机构统掌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受中央机构“都省”的节制.由此可见该机构应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选B.
9.答案:D
解析: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这是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措施,符合“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D项正确。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这是唐代对突厥的管辖措施,排除A项;“契丹之初,草居野炊,靡有定所”,实行“捺钵”制,这是辽朝的制度,排除B项;“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这是金朝女真族的制度,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B项正确;元朝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