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班会 中秋节特辑」灯笼乐团圆推荐指数 本课创新性探索“心理+文化”背景下心理课的设计与实施,从中秋节的民族背景大文化到“我家”的中秋文化到文化背后的亲情羁绊,最后的落脚点在“我”对亲情的可为与所为。层层递进中,学生也通过思考、交流、倾听、创作,让对家庭的感情自然流露,有更深入的触动,对于自己是家庭一份子的角色有更多的觉察和责任意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1基本信息适用学段:小初高全年段课程课时:一课时(40min)2设计思路本课融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社会建构”和“情境学习”概念。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互动和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生成与学生自身经验的结合。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围绕中秋节的主题,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来理解团圆和亲情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联系和社交技能。具体实施上,课程以真实的中秋节习俗为背景,通过灯笼制作、家庭活动策划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构建对团圆和亲情的认知。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学生将个人体验上升为共识性知识,最终达到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3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和团圆的概念。情感目标:学生能表达对亲情和家庭团圆的感受,增强对家庭成员的感激和关爱。行为目标:学生能在活动中提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意表达能力。4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团圆的意义。突出重点的措施: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帮助学生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关键词接龙和讨论,将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深化理解。 实际操作:在制定亲情家庭计划时,鼓励学生将团圆理念付诸实践,增强对团圆价值的认同。难点:引导学生深刻表达对亲情的感受,克服羞怯心理。突破难点的措施: 示范引导:教师分享个人亲情故事,树立情感表达的范例,降低学生的表达难度。 安全氛围:营造开放、鼓励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羞怯感,鼓励自由表达。 逐步引导:从简单表达开始,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分享中克服羞怯心理,增强表达信心。5课前准备PPT、学案纸、着色道具HiHeart教学设计灯笼乐团圆01导入阶段中秋习俗知多少(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互动游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中秋节的氛围,激发兴趣。活动介绍:1.教师展示几张中秋节习俗的图片(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拜月)。2. 讲到某个习俗时,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状态:听过(举单手),玩过(双手举圈),没听过(双手举叉)。请玩过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故事,了解过的同学简单对其进行介绍。3. 通过简单的问答,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02团体转换阶段心目中的中秋(1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选择中秋节图片,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心目中对中秋节的美好期待和回忆,并为后续的家庭计划和灯笼制作做好铺垫。活动介绍:1.教师展示几张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如家庭聚餐、赏月、团圆等)。2. 学生选择一张最能代表他们心目中中秋节的图片,并分享选择的原因3.教师将学生分享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如陪伴、思念、服务、原谅、美满等),引导学生填写学案纸。03团体工作阶段亲情家庭计划(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制定亲情家庭计划,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付诸实践,鼓励他们在节假日或特定的家庭聚会时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并表达对亲人的感激。活动介绍:1. 每位学生在学案纸上写下一个中秋节家庭聚会计划。2. 回顾第二环节中分享的关键词,想一想,要达成这些美好画面可以做哪些具体的行动。3. 学生将这些行动写在学案纸上,自己涂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爱的五种语言”。4.学生完成后,自愿分享他们的家庭活动计划及具体行动,并讨论如何实施这些计划。04团体结束阶段我的灯笼制作(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灯笼图案绘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中秋节的文化氛围,并将对亲情的表达融入到灯笼设计中。教师总结:1. 教师引导同学绘制学案纸中的灯笼。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完成自己的创意灯笼,可以将第三环节写在纸条上的具体行动融入灯笼设计中。3.完成后,邀请同学展示他们的灯笼,并分享设计背后的故事和感受。- 作者有话说 -本课围绕中秋佳节的主题,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来理解团圆和亲情的意义。考虑到要适用于各学段,本课采用了许多有趣的活动,通过指导语、活动关键词的巧妙更替,能够让小学至高中的同学都能投入到这个充满中秋氛围的课堂,在参与中构建对团圆和亲情的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