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前)(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典型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后至2000多年)(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典型代表:(3)生产生活: ①大量使用陶器;②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③生活逐渐稳定3.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五帝的传说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ku)(高辛)、尧、舜2.国家(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1)概况:建立者:禹 时间:公元前2070年(2)政治:①实行王位世袭制②国家结构: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3)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夏小正》(4)灭亡: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三、早期国家——商朝和西周1.商朝: 建立者:汤 时间:公元前1600年 都城:殷(盘庚迁殷)政治: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实行内外服制。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商灭:纣王暴政;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商灭2.西周:(1)西周的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发; 时间:公元前1046-前771年; 都城:镐京(2)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分封制度: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对象: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燕/卫/鲁)②还分封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宋、齐)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④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后期形成了分裂割据局面宗法制度:①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④特点:◆建立了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其关系是相对性;◆血缘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礼乐制度: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影响:①有利于维护秩序的稳定;②形成文化认同,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3)西周的灭亡: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3.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②工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很多商业:“工商食官”——工商业被官府控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列国纷争2.华夏认同:(1)内容: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戎狄蛮夷等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社会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进步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手工业发展:①冶铁技术出现 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发展: ①货币流通广泛②涌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③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1)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目的:富国强兵(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重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内容及作用:(3)特点:依法治国、严刑峻法(4)影响:积极性: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刑法严酷,赋税沉重,激化阶级矛盾。三、百家争鸣1.时代背景(1)经济: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招揽人才;(3)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人才。(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主张创始人 孔子(春秋后期)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有所改良代表阶级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文献整理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传》《春秋》; 其思想都整理在《论语》中老子思想主张(2)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影响:①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对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③对后世: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1.背景: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1)天时: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地利: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3)人和: 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②商鞅变法尊奉法家思想,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策略:远交近攻,采取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2.秦朝统一进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2)拓展疆域:①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②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物的诸卿(3)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制◆内容:①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作用: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②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②修驰道、直道③制定《秦律》,编制户籍④迁徙六国贵族豪强⑤整顿社会风俗5.秦朝统一的意义疆域:①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政治: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经济: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 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④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二、秦朝的灭亡1.秦末农民起义背景:①秦始皇:穷奢极欲,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钳制思想,焚书坑儒②秦二世: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过程:(1)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地点: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地点: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经过:政权:“张楚”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2)刘邦项羽亡秦: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秦速亡的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②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2.楚汉战争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事件:楚汉相争人物:刘邦、项羽 楚汉之争是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斗争结果:刘邦胜出,建立西汉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建立者:刘邦(汉高祖)2.文景之治(1)原因: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尊奉黄老思想,“与民休息”;③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表现: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制度建设(1)汉承秦制:(汉初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2)地方:①汉高祖时实行郡国并行制(统一战争中分封异姓诸侯王;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后果:a.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同姓诸侯王侯势力膨胀,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②汉景帝时削夺诸侯封地引发七国之乱,但3个月内被平定二、西汉强盛1.背景:①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奠定物质基础。②汉朝制度尚不完善,存在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经济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1)政治强化: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②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13个区,分设刺史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垄断: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和铁生产与销售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者——征收财产税(3)文化措施: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的意识形态(4)疆域:①平定匈奴,设置河西四郡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③设置西域都护府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改制王莽篡国: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改革:原因:西汉末年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农民破产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目的:试图挽救社会危机措施:实行“王田”制;实行货币改革等结果: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灭亡: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背景:公元23年,王莽政权被推翻。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措施:结果:东汉光武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出现历史上又一个治世,史称“光武中兴”3.汉朝衰落原因:(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因:皇帝大多年少继位,年寿不长。影响: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2)党锢之祸加剧了政治危机(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结果:①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时间及领导人:184年 张角 ; 组织: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 军队:“黄巾军”②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成就(1)《史记》: 年代及作者:西汉中期 司马迁体裁: 纪传体通史(第一部)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特点: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2)《汉书》:年代:东汉中期 作者:班固 体裁:纪传断代史(第一部)2.文学: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②乐府诗: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具有现实主义特点。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3.科技:4.医学:《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医圣”华佗:发明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即麻沸散5.农学:农书:《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6.数学:西汉:《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7.其他科技: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西文化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