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及影响(评价)
1.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③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2)分散机构权力,削弱相权:(分散宰相权力,集权于皇帝)
在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在地方:
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特点:(1)重文轻武(文官政治);(2)强干弱枝;(3)分化事权。
3.影响:
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内容:
(1)富国方面: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3.评价:
(1)进步性: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抑制了土地兼并,缓解了社会危机
③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局限性: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4.失败原因:
(1)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立场动摇及其去世
(4)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阶级、民族矛盾、财政危机)
5.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2)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3)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要体现百姓利益。
三、民族关系
1.宋辽关系: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给辽“岁币”,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宋金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政权 都城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政治制度 灭亡于
辽 上京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南、北面官;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金
西夏 兴庆府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模仿北宋、两套官称 蒙古
金 中都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沿袭唐宋、猛安谋克 蒙古
元 大都 1271年 蒙古族 忽必烈 行省制、四等人制
一、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因俗而治;汉番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二、辽朝南、北面官设置的意义
1.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2.促进了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加快民族交融。
三、金朝的鼎盛与衰落:
猛安谋克: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兵农合一)。军事单位、社会组织、基层制度合一
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称为“小尧舜”
衰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四、辽西夏金政治制度共同特点:
1.受汉文化的影响
2.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既保留了本民族制度,又使用汉族制度。
五、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六、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意义
1.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4.它的创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5.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的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双重性质
行省的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行省的分布特点及作用:犬牙交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七、元朝的民族关系:
各族人民长期混居,逐渐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八、元朝灭亡的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2.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农业的发展
表现 影响
耕种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作物种植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农业 边疆农业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二、手工业的发展
行业 成就 作用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三、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1.基层市场扩大,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2.坊、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
3.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4.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5.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督。
6.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7.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表现及影响
1.原因:
(1)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2)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统治者重视与支持
2.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2)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表现:
(1)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人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2)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3)元朝时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影响(元朝大运河开凿,开通海运航线)
(2)对人才教育影响(文化重心南移、科举制实行南北分卷)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4)对生态环境影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5)对人口分布影响(南多北少)
五、社会变化
(1)门第观念的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财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一、儒学复兴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目的: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六、程朱理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内容:(1)宇宙观:“理”是世界本原,“三纲五常”
(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3)方法论:格物致知
2.特点:(1)吸收和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哲学化、思辨化、平民化
3.影响:
(1)积极:
①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凸显人性的尊严
(2)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七、文学艺术
特点:(1)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2)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1.宋词
(1)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2)派别: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
(1)特点:包括散曲和杂剧,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2)意义: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八、科技
1.宋朝
(1)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
(3)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4)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和记载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元朝
(1)郭守敬:制作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3)王祯:编撰的《农书》汇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五、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元朝
(1)《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2)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