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全新的世界格局(先进的工业文明在发展):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美法等国确立;
(2)英国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需求强烈,并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3)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英美法俄)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对外界浑然不觉的中国:(农业文明逐步落伍,还在做着“天朝上国”之梦)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以冷兵器为主,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
(5)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而在当时的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出超(又叫贸易顺差,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一年)商品出口额高于进口额),英国入超(又叫贸易逆差,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一年)商品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贸易逆差),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终于爆发。
二、两次鸦片战争
面对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1838年,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面对毒品的危害: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不吸毒、不贩毒,坚决与毒品犯罪作斗争。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发动战争。
2.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的商品倾销市场;
②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衰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③直接原因(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触犯了英国的利益。
(2)概况: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战争结束。
(3)影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是近代史的开端。
【图解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
●英美法三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衰败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修约遭到拒绝;
③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2)概况: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抢占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3)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权益;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概念辨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是指在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2)“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畬(yu):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局限:
①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③没有付诸实践。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主要斗争矛头是反抗清政府。在这样的时势下,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1.运动经过
①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
②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天京,定都于此。正式建立了政权。(此前的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③军事全盛:太平军发动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④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⑤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帅的湘军。
⑥最终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湘军攻陷天京)
2.革命纲领
文件 内容 评价 异同点 结果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思想。(主张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高峰 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无法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上处于战争环境,无法真正实施 共同点:①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②都为了巩固农民政权③都未能实施。 不同点:①二者的经济主张相反②群众基础不同(前者群众基础广泛,后者没有群众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资政新篇》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得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进步性: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反封建的革命性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3.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评价、地位):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是巨大的,留给人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1)历史功绩:(评价、地位)
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性质);
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③湘淮系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失败教训(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失败原因:
①内因:(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根本原因));
②外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中国的近代化却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发生分化,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开始了早期的探索。
洋务运动: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维护清朝统治,在19世纪60到90年代,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称之为洋务运动,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提出了“自强”;“求富”口号。
主要洋务活动:
(1)“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3)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3.结果:失败,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不触动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4.评价:(影响)
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国防特别是海防实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只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此时的法国、俄国、日本都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边疆危机。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概念辨析】近代工业≠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边疆危机(19世纪60、70年代):
①危机表现: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俄国侵占伊犁地区。
②渡过危机:左宗棠率军平定叛乱,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边疆危机:
(1)危机表现:法国入侵越南,挑起中法战争。(1883-1885);
(2)危机概况: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884年刘铭传多次击败进攻台湾的法军;1885年冯子材率军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3)结果:法国内阁因此倒台,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
②直接原因: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经过(重要战役):
①丰岛战役(爆发标志):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邓世昌、林永生)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自保”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这也标志着开展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结合相关内容,谈谈《马关条约》的危害)(学说话)
内容 危害(影响)
割地(割三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赔两亿)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埠(开四口)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特权(允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在反侵略的同时还要反封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学说话)
《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马关条约》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损害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了防止日本独霸东北,《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
(1)掌控中国经济命脉:(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2)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新界(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3)掠夺路矿利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门户开放”:(补充)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实质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
1.背景和条件
客观条件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成立
维新主力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重要条件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努力
2.概况
(1)兴起(序幕:公车上书):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发展(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通过“托古改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成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严复编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主张。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再看百日维新。
(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的标志),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历史上就把这次变法叫做“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④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9月28日)被捕遇害)标志着变法失败了。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但他们保留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一项。
3.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上: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旧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4.影响、评价(意义):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教训: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鸦片战争以来社会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
二、义和团运动——下层的革命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洋教猖獗: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2.经过: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河南一带,后来,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进入京津地区,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扶清灭洋”的口号:一方面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性;另一方面“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
●清政府的态度:由“剿”转“抚”,最后到“灭”。
①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义和团前期,山东巡抚毓贤支持义和团,后来毓贤被免职,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袁世凯大力反对义和团,大肆逮捕、屠杀义和团)
②慈禧太后采用先“招抚” 企图加以控制利用后再剿灭的方法。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4.评价:
(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组成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1.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各国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
2.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八国联军相继占领天津、北京,瓦德西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⑤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认知升华】东南互保的影响
(1)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
(3)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
(5)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运动的发展。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近代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1)《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2)《辛丑条约》影响: (注意总结)①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辛丑条约》的特点:(注意了解)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人均一两白银,带有惩罚性)。②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条约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其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以华治华”)
●总结:我们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一点要记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