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2)内容: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标志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伟大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反革命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实现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950年春,经“银元之战”“米面之战”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10月中国志愿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成就及意义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成就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4)意义: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过程
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赞同。
②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参加万隆会议
(1)时间及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三大改造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他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3.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
①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影响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1961 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4.政策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
(2)概况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④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2.目的: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过程
(1)发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夺权: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批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全面调整
①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5)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6)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4.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①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这些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