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标志?意义?
(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的内容?意义?
(1)内容:①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②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③改革开放;④拨乱反正
(2)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况?意义?
(1)概况:改革首先在农村(安徽四川)取得突破。
(2)内容:废除人民公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土地所有权归国家集体,农民拥有使用权经营权)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况?意义?
(1)概况:1984年 中心: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内容为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意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3.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1)进程
①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将海南岛设为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③1985年起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最后深入内地。
(2)特点: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逐步深化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3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8)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2007年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邓小平理论 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被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4)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
3.科学发展观 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形成: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表现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银河-I”、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3)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抗洪抢险斗争:1998年夏,我国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党和人民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5)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1999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重大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6)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7)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8)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一国:一个中国,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则性
两制: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主体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
(1)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4.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5.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4)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概况?
(1)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1949年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战败,随后败退台湾,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历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③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④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⑤2008三通实现
(3)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
②有利因素:祖国的强大、一国两制的构想、两岸人民的拥护、经济文化的交流、政党的努力、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外交论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2.外交成果: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3.20世纪90年代,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4.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5.21世纪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