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内部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外部原因:二战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表现美国 苏联政治 1947年发表“杜鲁门主义” 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1949年,北约成立 1955年,华约成立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2.两极格局的形成(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特征:不对称和不完全。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他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2.多极力量的成长(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及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同步进行:①表现: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②影响: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冲击了两极格局。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的缓和(1)背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时间:1985年以后(3)表现: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大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2.两极格局的瓦解(1)瓦解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2)影响: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2、宏观调控的措施(1)各国国内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④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涨”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各国国际上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的量子力学发展。(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内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4)各种新材料的出现(5)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1)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2)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2、表现:(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一)“福利国家”1、含义: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影响:“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社会福利毕竟由国家财政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二)社会运动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2、概况:(1)美国黑人人权运动①背景: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②概况: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1955年的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成为美国民权运动史的关键事件。③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为非法。(2)妇女运动①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②概况:其目的是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1992年,美国“全国妇女协会”的成员在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争取权利平等③结果: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3)学生运动和美国反越战运动①背景:越南战争爆发后,1961—1973年,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作战,支持南越政权。②概况: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运动。③结果: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略越南。(三)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008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b.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d.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结果:a.积极影响: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局限性: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结果: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b.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内容:a.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b.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②结果:a.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b.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c.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恢复发展经济: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东欧各国的改革(1)南斯拉夫的改革:①内容: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局限性: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①内容: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②结果: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3)波兰: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4)匈牙利: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5)民主德国: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人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3、东欧剧变(1)原因: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概况:概况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④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2)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成就:(1)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2)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3)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4)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3、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1)表现①印度的独立A.背景:在甘地、尼赫鲁、真纳等人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B.结果: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共和国。②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纷纷独立。(2)结果: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2.非洲民族独立风暴(1)表现①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②1956年,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③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展开反法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为国家独立而斗争。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2)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末,41个非洲国家独立。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3.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1)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2)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2.亚洲经济发展(1)原因: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表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3.非洲经济发展(1)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3)经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4.拉丁美洲经济发展(1)原因:拉美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2)表现: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亚洲(1)问题: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2)对策: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2.拉丁美洲(1)问题: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2)对策:进行改革调整,20世界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3.非洲(1)问题:发展最不平衡,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对策: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4.共性问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1)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3)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