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 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唐朝 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 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 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2.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保甲制度。3.两制合一:清朝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灾难救助(1)特点: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重在救灾;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3)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尊老养老: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鸪杖,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3.贫困救助: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4.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2.西欧封建社会(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2)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1)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2)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3)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4.现代(1)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3)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1)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4)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1)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2)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3.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