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铃声伴读
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 。
2. 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不包括二氧化碳。
3. 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5. 氧气的工业制法名称是:分离液态空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
原子结构
元素
当我们对身边的物质有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后,会对它们性质和变化的根源心生好奇。世上万物由什么构成 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
科学家运用实验、推理、假说和模型等方法不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启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逐步形成了用元素与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2022年版课标要求:
1.内容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学业要求: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思考:
为什么走到桂花树附近,就可以闻到阵阵的桂花香味?
因为花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周围扩散,一部分飘入了我们的鼻孔,就能闻到花香。
桂子花开,
十里飘香
知识点1 利用微粒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放大一定倍数后的真实微观世界 放大 1000 万倍的酒精分子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分子或原子能被观察到,是真实存在的
微粒聚集构成物质 水分子(H2O) 水分子聚集  水
汞原子(Hg) 汞原子聚集  汞
2.分子的一些性质
通过下列科学数据和事实,完成有关问题。
科学数据和事实 结论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通常都________。
很小
放大300倍
放大4000倍
观察实验:“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分子在不断地_______,且温度越高,_______________。
品红在水中扩散,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最后两个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运动
分子运动越快
观察实验:“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
现象:混合后溶液总体积______100 mL(填“>”“=”或“<”)。
结论: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在三态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____态>____态>____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__,遇冷时________)。
<
分子之间有间隔



增大
缩小
混合前 混合后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气态
液态


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固体较难被压缩。
结论: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__,遇冷时________。
增大
缩小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
检查气密性
例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池水被墨染黑,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结成冰,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C.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
D.忽惊蜡泪已堆盘——蜡烛熔化,分子种类不变
B
课堂精练
例2 我国航天员在“天宫课堂”中进行了“水球演示”实验:向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注入颜料后,得到了蓝色水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空中的水分子不能运动
B.太空中的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C.太空中的水不能溶解颜料
D.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是因为水分子增多
例3 科学家在铜表面成功地移动了101个铁原子,排列成最小的“原子”二字。根据这一事实,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原子的体积很小 B.原子客观存在
C.原子是一种微粒 D.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D
D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是 ( )
A.禁止鸣笛 B.可回收物
C.禁止吸烟 D.节约用水
C
2.将下列事实与相应的微观解释用线段连接。
(1)氧气化学性质活泼,氮气不活泼
(2)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气温高低
(4)氢气和液氢都能燃烧
(5)戴口罩不会阻隔氧气
A.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 微粒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发生变化
C.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 氧分子的体积很小
E.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和固体大
完成课本第58页的“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① ② ③
现象 烧杯A中溶液_____________
_____,烧杯B中溶液______
解释 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变______
溶液呈无色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由无色变为
红色
无变化
教师点拨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 A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
知识点2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小结归纳】分子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和体积通常都很小
在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
知识补充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如:液态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例4   为探究分子的性质,
小明进行了图1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烧杯
____(填“a”或“b”)中溶
液变红,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由此说明浓氨水具有______性。
(2)小明在进行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又设计了图2实验。
①挤压胶头滴管将少量浓氨水滴入试管A中,观察到其中有明显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图1实验相比,图2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b
挥发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试管B中棉花变红
能防止氨气污染空气(或节约试剂等)
课堂精练
3.(创新实验)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中纸条自上而下逐渐变红
B.该实验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该实验的优点是比较环保,且节约试剂
D.另取一相同装置浸入热水中,可探究分子
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A
素养提升
1.(2023佛山一模)两广地区的“回南天”被戏称“家里水帘洞,户外南天门。”“回南天”时空气湿度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 )
A.体积变大 B.运动加快
C.数目增多 D.质量增大
2.(科技发展)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载药物分子在人体内穿行,并在病源处释放从而杀死癌细胞。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不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B.运载药物的过程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
C.分子要在外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
D.一定条件下可以人工控制分子的运动
C
D
3.(2023秋佛山月考)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①用集气瓶集满一瓶氧气,将带
有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到__________;
②将另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装氧气的集气
瓶上,瓶口相接,等待4~5 min;
③用玻璃片盖好“空”集气瓶并取下,将带有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观察到和①相同的现象。
【实验结论及应用】该实验说明分子___________;请你再列举一个能用该结论解释的生活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从所选试剂角度分析,与教材实验相比,该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木条复燃
在不断运动
路过花圃可以闻到花香(合理即可)
环保(或安全等)
4.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 )
(2)固体物质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没有间隔。 ( )
(3)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气球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 )
(4)通过闻气味能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 )


×
×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高锰 酸钾 锰酸钾 二氧 化锰 氧气 过氧 化氢 水 氨气 氯化氢
KMnO4
K2MnO4
MnO2
O2
H2O2
H2O
NH3
HC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