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全面依法治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全面依法治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全面依法治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3、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4、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①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⑤★法的特征:A.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⑥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5、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7、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④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⑤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法律规范体系;②法治实施体系:③法治监督体系;④法治保障体系:⑤党内法规体系。
4、习近平法治思想
(1)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2)意义: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框 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的内涵
①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②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③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①★表现: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①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②表现: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①★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要求: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①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②要求: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3、★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1)推进宪法实施。
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撒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②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②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形成: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内容: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3)层级: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5、★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第二框 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建设的地位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2、法治政府的内涵(特征)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职能科学的政府。
①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②★法治政府的基本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权责法定的政府。
①原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②要求: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①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②意义: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①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②意义: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智能高效的政府。①智能: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②高效: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6)廉洁诚信的政府。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7)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①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4、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①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第三框 法治社会
1、法治社会
(1)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地位: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3)具体表现:
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①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 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的原则
①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②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③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3、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③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④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
⑤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⑦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①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②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③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框 严格执法
1、严格执法
(1)内涵: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3)★意义:①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②严格执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③严格执法,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2、★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獭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②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第三框 公正司法
1、公正司法
(1)内涵: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2)★地位: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要求:具体就人民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人民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4)表现: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要求 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意义 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要求 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意义 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
2、★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①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③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④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第四框 全民守法
1、全民守法
(1)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要求: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2、★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②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③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拓展补充)★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③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④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⑤行政机关角度: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要坚持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⑥司法机关角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⑦公民角度: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⑧总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