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含义(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6、文化的载体(1)含义:文化载休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3)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7、★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对社会)①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②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民族)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对个人)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2)发展:①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内部)②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外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2)意义:①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中华民族)4、★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国家)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解决问题)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涌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2)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5、★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6、★伟大建党精神(1)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时代 取得的成就 铸就的具体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8、伟大抗疫精神(1)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9、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一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民族文化(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产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3)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4)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5)表现形式: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2、文化多样性(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2)形成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3)★意义: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做法: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1)意义: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2)要求: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文化交融(1)意义: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有利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要求: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围绕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1)文化复古主义: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守旧主义),彻底排斥外来文化(封闭主义)。(2)全盘西化论: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民族虚无主义)。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1)态度: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学习借鉴:①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③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3)目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3、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1)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2)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3)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4、★如何立足国情、交流五鉴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1)共产党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指明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3)★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革命文化的作用: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为谁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⑤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⑥发展目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1)必要性(决定因素);①人民利益: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②性质宗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③制度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④文化发展: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⑤自身规律: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2)重要性(意义):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1、★文化发展(1)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2)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3)文化创作的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源泉、动力、目的:社会实践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文化发展要坚定理想信念的原因和做法(1)原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2)做法: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做法(1)原因: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依靠人民)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人民)(2)做法: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要求)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③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5、文化与时代的关系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7、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8、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①★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原则)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问题;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成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⑤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1)原因:各种各样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2)★措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4、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原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要求:①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1)国内: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2)国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6、★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文化自信的来源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8、★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夯实基础)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底蕴)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文化部分汇总类问题整理1、★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2)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3)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4)传播: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尊重文化多样: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要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4)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⑤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⑥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⑦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必须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