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俄国史——中考历史大国史与大国关系专题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俄国史——中考历史大国史与大国关系专题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俄国史——2025届中考历史大国史与大国关系专题复习
【线索梳理】
1.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2.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 史实 (1)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1942年,与中、美、英、法等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苏联积极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3)1943年,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1945年,参加雅尔塔会议,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5)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此后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6)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
综述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战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4.俄国—苏俄—苏联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人物 主要事迹 影响/地位
彼得一世 在位期间领导进行彼得一世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在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列宁 (1)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借鉴
斯大林 (1)领导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2)领导苏联人民取得莫斯 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 战的胜利,并最终赢得了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鲁晓夫 在执政期内进行赫鲁晓夫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勃列日涅夫 在执政期内进行勃列日涅夫改革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 在执政期内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5.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1)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坚定改革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范和平演变。要认清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实质,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对各种借口的挑衅活动要坚决回击。
(4)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决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避免民族矛盾。而对借口民族宗教事务进行的分裂国家活动必须严厉打击。
【实战演练】
1.一位俄国地主写道:“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我看到农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两个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奴获得与地主等额份地 B.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C.农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2.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
A.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重要步骤 B.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C.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 D.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3.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鸣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4.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C.都巩固了工农联盟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假如你在1936年踏上苏联的国土,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列宁在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人们在议论刚刚颁布的新宪法
C.很多农民都加入了集体农庄 D.苏联的重工业建设捷报频传
6.第聂伯河水电站这座历经近百年历史沧桑的老电站在苏联和乌克兰的历史上一直被作为民族的象征,被称为承载荣辱的民族图腾。作为最初的荣耀象征,它可以佐证( )
A.苏联工业化成就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成就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7.“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8.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1936年新宪法公布 D.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9.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是( )
A.诺曼底登陆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意大利投降
10.下图是一幅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变化的漫画,题目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图中地面上走在棺木队伍最前列、手捧花篮的是戈尔巴乔夫。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十月革命爆发 B.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C.苏联模式形成 D.新经济政策实施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通过改革,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华盛顿:“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文献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利;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林肯:“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文献2: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2)华盛顿和林肯为解决面临的难题,分别制定和发表了什么文献?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中的思维导图,简述苏俄(联)兴衰的过程。(至少答出两点)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要深化外交布局,落实重大外交活动规划,增强风险意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如何应对。(至少答出两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三、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四、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近代部分》
材料二 《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一切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土地应当平均使用,即根据当地条件,按劳动土地份额或消费土地份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禁止使用雇佣劳动。
——摘编自《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个法令分别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土地法令》的进步性。
(3)综上所述,从俄国土地政策发展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关于国家发展的智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农奴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一块份地,分析材料,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项B正确。故选:B。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可知,A符合题意。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7年3月25日”“俄人皆彼此道贺”可知,“俄人”庆贺的是二月革命的胜利,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实行的一项非常政策,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起了积极作用,新经济政策,也有力地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两者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ACD不符合题意.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5.答案:A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1936年”,而列宁在1917年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故A错误,符合题意。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36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很多农民都加入了集体农庄;1936年正值苏联开展第二个五年计划,重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的,它可以佐证苏联工业化成就,A项正确;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在1918年,排除B项;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排除C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是在1936年,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是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C正确。材料与农业生产有关,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无关,A排除;经济大危机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B排除;材料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31—1940年,不属于二战后,D排除。故选C。
8.答案:C
解析: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1936年新宪法公布,不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排除ABD。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由题干中的“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可知,“这次行动”是诺曼底登陆战,使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被迫双线作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意大利投降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于戈尔巴乔夫执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改革失败,最后苏联解体,B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揭开了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排除A项;苏联模式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1921年,列宁从国情出发,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41—1945年,苏联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合作,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1991年,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虽然苏联也进行多次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反法西斯同盟到对抗或反法西斯同盟到两极格局);原因: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差异等。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坚持科教兴国,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等。
解析:(1)根据材料“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通过改革,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根据材料“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可知,华盛顿为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根据材料“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可知,为维护国家统一,战胜分裂势力,林肯政府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1921年,列宁从国情出发,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41-1945年,苏联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合作,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1991年,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虽然苏联也进行多次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等角度回答。
(4)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苏是反法西斯联盟的组成者,即合作笑系;二战后二者走向对抗。即由合作走向对抗(反法西斯同盟到对抗或反法西斯同盟到两极格局)。根据材料“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可知,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原因是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差异等。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坚持科教兴国,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等。
12.答案:(1)农奴制改革;十月革命。
(2)没收了地主的土地,使土地成为全民财产;无偿分配给劳动者耕种;不允许雇佣劳动,废除了剥削制度。
(3)改革和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制定政策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制定法令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
解析:(1)事件:由材料“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令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由材料“《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法令》的颁布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十月革命。
(2)进步性:由材料“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一切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可知,《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的土地,使土地成为全民财产;由材料“按劳动土地份额或消费土地份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禁止使用雇佣劳动。”可知,《土地法令》无偿分配给劳动者耕种;不允许雇佣劳动,废除了剥削制度。
(3)智慧:题干分别探究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十月革命,所以可以得到改革和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十月革命都颁布了文件,所以可以得出制定法令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土地法令》可以得到国家制定政策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