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案型 课件(全单元共8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案型 课件(全单元共8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初步学会用微粒观解释物质的变化
阅读教材P59相关内容,分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
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 分子变化情况 性质变化情况 变化类型
水的蒸发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 间______变大,没有变成 其它分子 分子化学性质不 变 ______变

间隔
物理
举例 分子变化情况 性质变化情况 变化类型
品红溶于 水 品红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运 动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 没有生成其它分子 分子化学性质不 变 ______变

过氧化氢 分解 过氧化氢分子变成____分 子 和____分子 过氧化氢的化学 性质不再保持 ______变

物理


化学
续表
举例 分子变化情况 性质变化情况 变化类型
氢气在氯 气中燃烧 氢分子和氯分子发生变 化,生成________分子 氢分子和氯分子 的化学性质不再 保持 ______变

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______;发生化
学变化时分子种类______。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的______粒子。
提示: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氯化氢
化学
不变
改变
化学性质
最小
续表
1.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D
A. 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的间隔之中
B.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 分子的运动速率明显加快了
D. 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认识常见物质的微观模型图,通过微观反应模型图
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认识常见物质的微观模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子 氢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水分子 氨分子
一个氧分 子由___个 氧原子构 成 一个氢分 子由___个 氢原子构 成 一个二氧化碳 分子由1个碳原 子和2个氧原子 构成 一个水分子 由2个氢原子 和1个氧原子 构成 一个氨分子
由1个氮原子
和3个氢原子
构成
总结:分子由______构成,有些分子由______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
________原子构成。
2
2
原子
同种
不同种
续表
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变化。
1.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过程中,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每1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_______原子 和_______原子;(2)
每2个________和1个________重新结合成1个水分子;(3)每2个
________重新结合成1个氧分子。
2个氢
2个氧
氢原子
氧原子
氧原子
2.加热氧化汞、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过程中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微观反应模型图 反应中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1个氧化汞分子分解成1个____原子和
1个____原子,每两个____原子重新结
合成1个氧分子,大量的汞原子聚集成
金属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1个氢分子分解成___________,每1
个氯分子分解成___________,1个氢原
子和1个氯原子重新结合成___________
分子



2个氢原子
2个氯原子
1个氯化氢
归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______,原子又可以结合成
___________。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会发生改变,原子的
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_____。
原子
新的分子
最小粒子
从微观角度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
物质 微观模型 类别 构成
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碳原 子 纯净 物 宏观上:由一种物质组成
微观上:由__________构成
氧气分子
物质 微观模型 类别 构成
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氮原 子 _____氧原 子 混合 物 宏观上:由氮气、氧气、二氧
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微观上:由二氧化碳分子、氮
气分子、氧气分子等__________
构成
总结: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纯净物由______(填“同种”或“不
同种”,下同)分子构成,混合物由________分子构成。
多种分子
同种
不同种
续表
2.如图是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
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C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下列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 )
B
A. 二氧化碳、氢气 B. 氮气、氧气
C. 氧化汞、过氧化氢 D. 五氧化二磷、氧化汞
2.小红做了一些下图所示的分子模型,其中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
子是( )
A
A. B. C. D.
3.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B.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C.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第4题图
4.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
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所示是某化
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表示氧
原子,“ ”表示镁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A是由______构成的,物质B是由______构
成的。(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3)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纯净物
原子
分子
化合反应
第5题图
5.[化学史]19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早期的分子
学说,部分观点如下:
观点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
子构成的。
(1)按现代分子理论,观点1是否正确?______(填“正确”或“错
误”)。
错误
观点2:分子不能用物理方法分割,化学方法可使
它解离。
(2)根据观点2,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反
应生成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
(填化学符号,后同),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3)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原子、分子与物质之
间的关系如图。则①表示______,②表示______。
分子
原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氢气
氧化汞
氯气
氨气
水(共15张PPT)
小专题(一) 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
类型1 综合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
1.(2023·威海)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D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 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其化学性质不同
D. 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也不同
2.(2023·益阳)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
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 )
A
A. 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 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 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3.(2022·玉林)嫦娥五号探测器探测到月球矿物中含
有丰富的氦,氦 是核聚变的重要原料。如图是氦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 含有2个中子 B. 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
C. 核电荷数为1 D. 相对原子质量为4
4.在、、、 四种物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 都含氧气 B. 都含氧元素
C. 都含氧分子 D. 都含2个氧原子
5.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
秘。如图是氧化汞分解的微观模拟
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答案]
(2)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
6.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分析图一得出:①②③分别表示物质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的;④的名称是 ________;在原子中,质子数__________ 核
外电子数。
离子、原子、分子
原子核
核电荷数
(2)图二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已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相同,则氯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 ____周期。
得到

类型2 微粒结构示意图
7.(2023·株洲改编)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
正确的是( )
B
A. 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
B. 该元素属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C.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 该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8.(2022·攀枝花)观察图1、图2中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图1中,共有___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是____
(填字母)。
(2)若图2表示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 ___。
(3)在特定条件下,A原子失去2个电子留下的原子核即为 粒子,
粒子的化学符号为______。
5
3
类型3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9.(2023·襄阳)在化学发展史上,科学家
把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据图回答问题。
(1)由图1可知铷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铷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
金属
37
(2)图2中甲、乙、丙代表三种元素,从它
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在化学反
应中丙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填“得到”或
“失去”)电子。
得到
10.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
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
部分。
(1)从表中查出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 号元素中属于金属的有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近年来,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
电荷数为______。
、、
(4)与氟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_______(填微粒名称)。
氯原子
(5)、、 三种元素属于同一______(填“周期”或“族”)。
周期(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认识原子的结构
阅读教材P65,填写下列空格。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
______相等,______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________ ________
____。
讨论:分析教材P65表 ,讨论原子种类与质子数、中子、核外电
子数之间的关系。
数量
电性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种 类 质子 数 中子 数 核外电 子数 相互关系(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
定”)
氢 1 0 1 ①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______相

②不同种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________相等
③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________相等
④原子中________都含有中子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一定
一定不
不一定
不一定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阅读教材P68相关内容,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1.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原因:原子实际质量的数值______,书写和使
用都不方便。
2.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 (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
量的______为标准。
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
太小
4.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关系:成定比。
5.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讨论,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
数之间的联系。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结论
氢 1 0 1 相对原子质量
(在数值上)约等
于:______________
_____
碳 6 6 12
氧 8 8 16
钠 11 12 23
质子数中子数
推导过程: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 归纳
质子 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当,相对质量都
约等于___
②与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
______,可忽略不计,故整个原子的质
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
③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 质子的
质量 中子的质量
中子
电子 质子质量的
1
很小
原子核
1.已知一种镅原子核内有95个质子和146个中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 )
C
A. 95 B. 146 C. 241 D. 51
1.在测定锌、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
家是( )
D
A. 杨振宁 B. 屠呦呦 C. 侯德榜 D. 张青莲
2.古人通过往铜中加入锡 熔合制成青铜器。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19,质子数为50。则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D
A. 169 B. 119 C. 69 D. 50
3.(2023·珠海斗门区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 任何原子核内部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 分子体积比原子体积大
C. 原子核带负电
D.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教材素材改编]如图为原子构成示意图,请你仔细
观察图片,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答出三条信息)
(1)__________。
原子很小
(2)______________。
原子核带正电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请写出下列元素符号:
氢 氧 碳
硫 氮 锰
钾 氯 汞
钠(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简介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阅读教材P75,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依据。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根据元素的__________和______,将已知
的一百多种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
2.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按元素原子__________递增的顺序给元素
编的号,在数值上与______________相同。
原子结构
性质
核电荷数
原子核电荷数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___个横行,每一横行代表一个
周期,有___个周期。每周期(第一周期除外)以______元素开始,再
过渡到________元素,最后是__________元素。
(2)纵行(族):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个纵行,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总共有____个族。
7
7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18
16
4.单元格信息(以氢为例):
(1)在图中横线上填写“氢”单元格包含的信息。
(2)元素名称是____,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元素符号是____,原子序数是____,核电荷数是____,质子数是___,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___,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非金属
1
1
1.镆是近期刚确定中文名称的元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 镆元素为金属元素
B. 镆的原子序数为115
C. 镆原子的质子数为115
D. 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5
明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根据教材P66“资料卡片”相关内容并查阅元素周期表,
找出原子结构与周期、族的关系。
1.每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依
次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依次______,原子序数__________ ______
__ ____________,电子层数______;每一周期开头的元素是_______
____(第一周期除外),靠近结尾的元素是____________,结尾的元
素是______________。
增加
增加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同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2.每一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______,最外层电子数______
( 除外)。
3.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由周期数和族数决定,周期数由_________
________决定,族数由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增加
相同
原子的电子层数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2024·深圳模拟)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D
A. 原子序数:甲 乙
B. 乙属于金属元素
C. 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 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稳定
1.(2023·哈尔滨)依据所学知识和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判断,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 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B. 第13号元素的符号为
C.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
D. 钠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电子
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
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
部分,我们对它进行研究。
(1)某一个氯原子的中子数为18,
则其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
35
(2)第7号元素位于第____周期,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
属”)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填“得”或“失”)电子。
(3)科学家宣布,现已人工合成第120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
为_____。
(4)该图中与锂元素 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名称为____。

非金属

120

(5)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
质子数不同
(6)市场上有“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氟”指的是______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元素
请熟记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并填写下表。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2 氦 ___________________
6 碳 ___________________
8 氧 ___________________
9 氟 ___________________
10 氖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11 钠 ___________________
13 铝 ___________________
16 硫 ___________________
17 氯 ___________________
19 钾 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理与提升(第三单元)
01 知识网络
02 聚焦广东中考
1.(2024·中山一模)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
贡献。下列有关科学家贡献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A. 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B.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C. 张青莲提出了分子学说
D. 拉瓦锡通过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
2.(2024·东莞一模)钛的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在航天
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用途广泛。已知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中子数为
26,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
B
A. 48 B. 22 C. 26 D. 4
3.(2024·中山一模)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
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B
A. 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发生了改变
C. 压缩气体:分子间隔改变
D.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2022·广州)铷 原子钟被称作北斗卫星的“心脏”,如图为铷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A. 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
B. 铷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 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D. 铷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5.(2023·广东改编)铪可用作航天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
图所示,下列有关铪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核电荷数为72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相对原子质量为 D. 铪的中子数为72
6.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
(如图1)进行了改进,已知氨气
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如图2所
示,在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
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
会儿就观察到 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图1中观察到乙杯溶液变红,发
生物理变化
B.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
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速率越快
C. 图2中 段的纱布也会慢慢变红
D. 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
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将不会变红

1.分子(微粒)的性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情况下
同种物质的分子间隔:气体 液体 固体;②温度升高,间隔增大;
③压强增大,间隔变小);(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描述“”表示的意义,从微观层面描述“ ”表示
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宏观表示氢元素;微观表示1个氢原子。“”表示2个氢原子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元素的种类哪些发生了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和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4.地壳中含量排前五的元素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
排前二的元素分别是______。
、、、、
、(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元素 元素符号
通过分析了解元素的概念
阅读教材P72,填写下列空格。
归纳:元素是指具有相同________(即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阅读教材P73相关内容,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种含量。
1.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元素有________种,组成的物质约有______种。
2.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居前四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
一百多
上亿
氧、硅、铝、铁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______组成的,如二氧化碳由________和
________组成。
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1)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等。
元素
碳元素
氧元素
氧气、氢气、氨气、水
铁、汞、金刚石
氯化钠、硫酸铜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变化”。
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
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化学反应
反应 物 分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原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生成 物 分子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原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氧分子、
硫分子
过氧化
氢分子
氧原子、
硫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
氧元素、
硫元素
氢元素、
氧元素
二氧化
硫分子
水分子、
氧分子
氧原子、
硫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
氧元素、
硫元素
氢元素、
氧元素
结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的种类______,原子的种类______,
元素的种类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归纳: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________的一类 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______粒子
改变
不变
不变
质子数
最小
— 元素 原子
区别 宏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宏 观组成;讲种类,讲质 量,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讲种类,讲质量,也讲个数;可构
成分子,也可构成物质
联系 ①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②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④ 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均不发生变化
续表
认识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标识的意义
1.元素符号的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______;若第一个字
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字母来 区别,第一个字母______,第二个字母
_______。
2.元素符号的意义:(1)宏观,表示__________;(2)微观,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分类:______元素、________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大写
大写
小 写
一种元素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金属
非金属
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元素符号“ ”既表示________,又表示_______原子。
(2)元素符号“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示___________,能不能表示氢元素或3个氢元素?______。
氧元素
1个氧
硫元素
1个硫原子
硫这种物质
3个氢原子
不能
1.一定的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过氧化氢 和水
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
D
A. 氧分子 B. 氧气 C. 氧原子 D. 氧元素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符号表示:
个氧原子__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____。
个钠离子_______。 铁原子____。
(2)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铜元素;1个铜原子;金属铜
氢元素;1个氢原子
请规范地抄写下列离子符号:
钠离子 镁离子
硫离子 氯离子
氢离子 铜离子
氧离子 氟离子(共18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及原子结构
阅读教材P66相关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规律
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从图3-10,我们可以知道在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非常____,
原子核外有着______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面________运动。

很大
不停地
思考1: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归纳:
1.核外电子出现的位置相对分层(又叫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电子层
为________,由近及远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第七层,离核最远的也
叫________。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只有____层,最多有____层。
2.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____,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____。
3.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___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个。
第一层
最外层




2
8
思考2: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你能画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并加以
说明吗?
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钠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核外
电子数为____,核外有___个电
子层,第一层电子数为___,第
二层电子数为___,最外层电子
数为_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
11
11
3
2
8
1
1.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 B.
C. 该粒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 核内中子数为13
认识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阅读教材P67段落1的内容,说说原子的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
思考:什么是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是什么?
原子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能力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___个(氦为___个) 难得失电子 ______
金属原子 一般______4个 易______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____________4个 易______电子 ________
归纳:最外层电子数为___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和非金属原子
的化学性质与其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______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8
2
稳定
少于
失去
等于或多于
得到
不稳定
8
最外层电子数
认识构成物质的离子及离子形成的原因
以教材P67图3-12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
过程。
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结 构示意图 离子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反应过程中钠原子将最外层的_____电子转
移给氯原子,使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②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带上了一个单位的
____电荷,变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带上了一个单位的____电荷,变成氯离

③氯离子和钠离子相互作用形成________
1个


氯化钠
归纳:
1.______的原子叫离子,原子通过__________形成离子。带正电的离
子叫________,带负电的离子叫________。
2.分子、原子、______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符号的表示及意义(以镁离子为例)。
带电
得失电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离子
表示方法 意义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 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 标法为数字在前(电荷数为1时, 1省略不写),正、负号在后 如:钠离子_____,氯离子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
(2)D原子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易______电子,
形成____离子。
(3)属于原子的是_____,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属于阴离子的是___。
金属
失去

1.(2023·大连)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
C
A. B. C. D.
2.(2023·内江)如图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
正确的是( )
D
A. 图中“ ”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 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 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 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3.用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的意义:
(1) 表示的粒子:_____。
(2)2个镁离子:________。
(3)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
(4)5个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______。
(5) ___________,其中“2”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个氧离子
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4.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填字母,下同)。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____。
(3)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失去
请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氢_ _____,氦______,碳 _ ______,
氧_ ______,氟_______,氖 _______,
钠_ _______,镁________,铝 ________,
氯 _ _______。(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阅读教材P56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科学实例(证据) 结论(推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子或原子____(填“是”或“不
是”)真实存在的
②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

某种有机物分子 银原子

1.下列事例不能说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是( )
A
A. 扫地时,大量尘埃在空中飞舞
B. 通过现代科学仪器移动硅原子
C. 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
D.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图像
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
通过科学数据和事实认识微粒的性质。
数据(证据) 结论(推理)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1滴水中大约有 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 分子,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的质量和
体积通常都
______
很小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微粒的性质。
实验图示 现象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品红在水中扩散,最后两个烧 杯中的水都变红了,且品红在 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分子在不断
______,且温
度越高,分子
运动越____
运动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氨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
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编号 实验图示 现象 分析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呈____ 色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无色 变成____色 __________________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编号 实验图示 现象 分析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A溶液由 无色变为 ____色,烧 杯B溶液无变 化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
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
烧杯A中,与水结合生成氨
水,氨水使酚酞变____
问题:你能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吗?请与同学交流看法,并将你的分析
填入上表。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续表
从生活经验认识微粒的性质。
现象(实例) 结论
气体可以压缩、降温储存于钢瓶中; 加压、降温情况下气体液化;物体具 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分子之间有______,分子间间
隔大小受物质状态和温度的影

液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 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______,不
同分子化学性质______
间隔
相同
不同
2.(2023·清远期末)用酒精湿巾擦拭双手时,能闻到特殊气味的主
要原因是( )
A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的质量很小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3.如图所示,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
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容易推压的是___,理由: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
1.(2022·广州)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B
A.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 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2.(2023·云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弄花香满衣”是因为
( )
C
A.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分子的体积很小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的质量很小
3.(2023·益阳)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
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 )
A
A. 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 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 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4.(2023·郴州)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
A.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C. 1滴水中大约有 个水分子
D.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5.(2023·江门蓬江区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
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
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
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B
A. 质量变大 B. 间隔变大 C. 数量变多 D. 引力变大
6.(2023·内江)如图所示:烧杯A中盛有
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蒸馏水,并滴入
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几分钟后,观察到烧
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加热氧化汞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