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循环的水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3)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10.1天气和气候 (1)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10.2水循环 (2)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1.能解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2.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循环的水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分别为《雾和云》《雨和雪》《霜和露》《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与地表形态》。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是什么,为后面研究水的循环做准备;第4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最后一课是认识水在地表流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有着直接的体验,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天气的种类,了解了一些观测天气变化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辨析天气状态,知道冰、水,水蒸气是状态不同的同种物质,且知道0℃、100℃分别是水和冰、水和水蒸气转换的临界温度,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天气的成因还缺乏理性的认知,较难将其与水循环建立联系,或简单理解为“天气都与水相关”。另外,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类型缺乏了解,易与水体类型混淆。 在处理信息方面,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媒体或网络等不同途径中获取信息,但甄别信息、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并创造性地表达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一单元侧重训练学生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本单元作为高年级段第二个“处理信息”探究要素的训练单元,将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继续重点提升学生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描述雾、云、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4.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探究实践: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态度责任:了解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 学生观看雾的图片或视频,结合自身经验,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并猜测雾的形成原因,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任务2 名称:雾是如何形成的 依据我们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现模拟雾的形成,如“玻璃杯里装入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任务3 名称:处理获得的信息 整理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任务4 名称:云的形成 根据雾的形成,和同学们交流、推测云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结合雾的形成原因,推测云的形成原因,从而比较两者的联系。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 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任务6 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根据假设,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来模拟雨的形成,观察并记录雨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任务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实验中,我们在哪里看到了“雨”?“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 设计意图:依照“雨”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大家的假设,用流程图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解释雨是怎样形成。任务8 名称:雪的形成和生活中的水蒸发 依据雨的成因,与同学交流、推测雪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推测出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猜想假设 通过图片,观察霜和雪的样子,分析比较霜和雪的特点,猜一猜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从“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将霜和与其特点相似的天气现象——雪进行类比,有针对性地对霜的形成所需条件作出假设。任务10 名称:我们的假设正确吗? 问题:针对猜想假设展开的搜集事实证据与处理信息的实验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温度数据与观察到的结霜现象对应,概括总结霜是怎样形成。任务11 名称:对结论的迁移应用 问题: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霜和露进行类比,推测出露也是有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再联想到霜和露出现时的天气现象,从而理解霜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水蒸气从哪里来 观看图片,欣赏地球上形形色色的水,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经历和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任务13 名称:处理信息 问题: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我们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并结合前三课对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初步认识。任务14 名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很好的铺垫。第5课时 任务15 名称:猜想和假设 呈现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看到的地形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四种地形的成因做出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借助探究小组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参考:可能与水有关,因为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沟壑的形成可能与雨水冲刷有关,因为雨后土壤上形成的水沟和沟壑的形成特别像。同样峡谷的形成也可能是河流冲刷出来的。任务16 名称:实验——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组讨论,利用合适的材料,模拟水在地表的流动过程,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熟悉的地形相结合,借助沟壑、峡谷的示意图,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过程,总结得出结论。任务1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模拟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它们和哪些地表形态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描述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明白地壳运动构造着山脉、海沟、平原、盆地等地形。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雾和云》: 1.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2.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第2课时《雨和雪》: 1.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手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2.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第3课时《霜和露》 1.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从而解释露的形成。 2.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2.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 1.知道流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并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3.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指标 第1课时《雾和云》: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观念)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科学思维)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态度责任) 第2课时《雨和雪》: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科学观念)学会用流程图处理信息,解释雨的形成原因,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科学思维)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态度责任) 第3课时《霜和露》: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解释露的形成。(科学观念)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探究实践)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并乐于分享给同学们。(态度责任)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科学观念)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科学思维)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过程。(探究实践)培养观察、描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态度责任)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知道水对地表形态有侵蚀、沉积作用。(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实践)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选一选。 1.关于雨和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更低 B.雨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本质都是水 C.雨是降水,雪不是降水。 2、下列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B.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C.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 3.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A.地球自转 B.太阳 C.人类活动 4.下列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是( ) A.冲积平原 B.峡谷 C.南水北调 5.“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浙江省金华市地貌的基本特征,其中盆地底部是宽度不一的平原,这些平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流失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与沉积 6.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 A.雾 B.雨 C.霜 二、填一填。 7.云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主要由( )和( )组成。 8.空气中的水蒸气在( )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 )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温度( )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 )。 9.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 )、( )、( )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10.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 )”。 11.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 )中,对地表产生了( )和( )作用,塑造着沟壑、( )、( )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判一判。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水循环。( ) 露出现的时候,天气都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 ) 雾和云都是气体状态的水。( ) 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低。( ) 海洋中的水一直在蒸发,不久的将来就会干枯。( ) 四、简答题 17.下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18.请分别写出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两种现象各写两个) 19.请说一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 一、1.C 2.C 3.B 4.C 5.C 6.C 二、7.小水滴 小冰晶 8.高空 云 高于 雨 9.海洋 大气 雾 雨 雪 10.水汽输送 11.流动 侵蚀 沉积 峡谷 冲积平原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两个方面:(1)给人类生产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灌溉、降低气温、补充地下水;(2)泛滥的时候,给人类带来灾难,毁坏人类的家园,毁坏公共建设与设施。只有积极加以防范,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18.答:凝结:冬天进到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有一层水珠(雾);冷天的室内窗户上会出现水珠或霜等;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瓶,过一会儿外壁会出现水珠。 蒸发:生菜放久了会变萎缩(面包放久了会变干);出汗后等一会感觉皮肤凉;湿毛巾、湿衣服晾干了等。 19.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到达地面之后,通过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径流渗至地层,或是铜鼓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六、单元教学结构图循 环 的 水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类型,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及实验中各种器材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关于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如从资料中找证据、图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本单元则主要选择了分类整理法和绘制流程图法。 优点: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不足:不能每个人真实地体验实验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雨和雪》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 “雨和雪” 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本课从乌云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并结合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推测出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学习者分析 通过对上节课《雾和云》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水蒸气的概念,知道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再冷却凝结就成了小水滴,也就是雾,但是对不同天气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缺少相关的知识。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手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科学思维:学会用流程图处理信息,解释雨的形成原因,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探究实践: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解释雨和雪的形成原因,解释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初步了解并描述雨和雪形成的原因。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教师活动1 师:讲课之前,先让我们来猜猜谜语吧,看看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自然现象。 课件出示谜语 (1)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物) (2)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冬天有时一片, 夏天谁都不见。(打一自然物) 学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物,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云是怎么形成的,请大家观察这里的云 课件出示乌云的图片 师问:图片中的云有什么特征? 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乌云指天空中黑色的云,因为云层太厚,光线很难透过而呈现黑色。它有一个特点是高度较浅。乌云密布预示着将要下雨。 师:漫天乌云是下雨前的征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雨和雪。 板书主题:雨和雪学生活动1 猜谜语,举手回答 雨和雪 生1:云是黑色的。 生2:感觉云离地面很低。 …… 认识乌云 了解本课的主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谜语导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产生研究雨的兴趣。环节二:猜想假设教师活动2 1.师: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回忆一下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并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猜一猜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小结:总结大家的猜测,雨的形成可能需要什么条件?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2 生1:下雨前,天空往往有很多乌云,我猜测雨的形成需要比较多的云,就是需要水蒸气大量凝结。 生2:如果云中凝结的水滴聚在一起掉下来,是不是就是雨了。 生3:天气闷热的时候很容易下雨,我猜雨的形成还需要比较高的环境温度。 生4:我总结一下,大家提出雨的形成可能需要水蒸气和较高的温度。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大家的猜想和假设,以讨论的形式展示出示,既可以呈现大家的猜想又可以让大家初步感受雨的形成原因。环节三:事实证据教师活动3 师过渡:同学们真棒,提出的猜想有理有据的,那是不是这样呢,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看看我们的猜想对了吗? 1.实验材料 师:要试验,就需要有实验材料,那就让我们去材料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 2.实验方案 师:选择好实验材料后,我们先要设计一下实验如何进行,再动手实验。 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实验目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猜想假设是大量水蒸气凝结聚集在一起降落形成雨。实验材料我们已经选好了,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实验吧。 我们先通过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实验过程。 播放视频《模拟雨的形成》 出示实验步骤: 1.将水放入烧杯,烧杯上放一个小盘子。 2.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的陶土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3.三分钟后将冰块放在小盘子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师:为什么要加热水呢? 介绍实验装置: 这里的陶土网是用于加热液体时架在酒精灯上的三脚架上的铁丝网,比石棉网更安全,效果更好。 师:为什么要在小盘子上放上冰呢? 学生举手回答 师:是的。可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没有把冰块放在小盘子上呢?而是第三步才放的。 生举手回答 师:非常好,水沸腾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再遇到冰冷的盘子,就会很快形成水滴,这样更容易模拟雨的过程。 师:下面就请大家开始自己的实验吧。 学生做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老师巡视指导并提示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加热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酒精灯用完,要用酒精灯灯帽盖灭火焰,然后把灯帽拔下再盖一次,为下次使用做准备。 (2)烧杯里的水不宜过多,水过多加热时间太长,水太少容易烧干烧杯。 (3)操作时要小心,在加热前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实验完成后,其他仪器不要动,把酒精灯从三脚架下移出并熄灭。 师提示:要注意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我们的假设和雨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学生活动3 根据图片,了解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了解实验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观看实验视频 生:加热水的目的是可以把水变成水蒸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生1:可以模拟高空中较冷的环境。 生2:一开始烧杯里的水是凉的,我觉得应该把水加热一会儿再放。 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的操作让大家理解雨的形成过程,体会小组合作,同桌合作的乐趣。环节四:处理信息教师活动4 1.师过渡:刚才大家在做实验时,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交流汇报 组1回答 师问:在小盘子底部你发现了什么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看看你的发现和老师的发现一样吗? 课件出示:杯子里起雾了,冒出了“白气”,杯壁出现了小水珠,杯子里出现了云的影子,盘子底上有许多小水珠。水里的气泡越来越多,盘子底的水珠越来越大,好像马上就要掉下来了。水沸腾了,气泡越来越多,盘底的水珠掉落下来,降起了“雨”。 师问:你知道“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 师解释:因为水滴的大小差异很大,一滴雨中含有的水量大概是云中小水滴的100万倍。 师:请大家依照“雨”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我们的假设,用流程图来展示一下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吧。 学生画流程图,老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流程图 师:谁来根据流程图向大家解释一下雨是如何形成的吗? 老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师:烧杯中的水加热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水蒸气碰到盘子底部,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也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云;小水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形成大水珠,当大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了雨。 我们可以总结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原来越大的水滴(温度高于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学生活动4 组1:加热后水里会有气泡,水变成了水蒸气。 生答:小盘子底部有小水滴凝结,水和小盘子之间有小水滴落下,而且随着水越来越热,下落的小水滴也越来越多。 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流程图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根据流程图复述雨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雨的形成过程。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再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形成雨形成的成因。环节五:迁移应用教师活动5 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形成的原因,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雨和雪,那雪是如何形成的呢,和雨的成因一样吗? 课件出示 师根据学生汇报分析推测的结果,总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原来越大的冰晶(温度低于0℃时)。当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雪。 师:有的同学还想知道冰雹的形成,其实和雨、雪的形成原因很相似。 课件出示: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水蒸气凝结成冰或雪,就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师解释:冰雹多出现在夏季。 拓展延伸 师问:雨和雪的形成过程都和水的什么变化有关? 生举手回答 师:是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水的蒸发和凝结有关的现象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 师补充并解释:我们在户外把辣椒、红薯等晒成干,就是利用了水蒸发的原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还有妈妈蒸馒头的时候,锅盖上会有小水珠,这是因为水的凝结。冬天天冷的时候,我们的眼镜上经常会出现哈气,这也是因为水的凝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它们都是水在自然中的状态变化。学生活动5 生1:雨的形成是高于0℃,雪的形成应该是低于0℃。 生2:我觉得雪的形成和雨的形成是一样的,就是温度环境不一样。 生举手回答:和水的蒸发与凝结有关。 学生举手回答生活中的水蒸发和凝结的现象 通过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去推测和感知雪的形成过程。通过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水蒸发和凝结现象。7.板书设计 雨和雪 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实验目的 猜想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雨和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或蒸发而成的。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1、课下拍一些雨和雪的精彩图片,与大家分享。 2、和家长分享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高空中的水蒸气,在( )时可能会变成雨落下来。 A.遇冷 B.遇风 C.遇热 2、下雪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雪主要由( )组成。 A小冰晶 B.小水珠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 A.阳光下晾晒稻谷 B.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后变干 C.冬天进到温暖的室内后,眼镜片上出现的一层水雾 填一填 1、空气中的( )在高空受冷( )成( )或( ),( )或( )在云里相互( )、( ),变成越来越大的( )(温度高于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 )。 2、我们可以借助( ),来呈现雨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 断一断 1、雨和雪形态不一样,但都是水。( ) 2、雨和雪都是来自天空中的云。( ) 3、雨和雪都只会在冬天出现。( ) 4、冬天呼气的时候会出现白雾,这是水的凝结现象。( ) 5、冰雹和冻雨都属于灾害性天气,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 ) 6、即使同一季节,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会不同。( ) 答案: 选一选:C A B 填一填:1、水蒸气 凝结 小水滴 小冰晶 小水滴 小冰晶 碰撞 合并 水滴 雨 流程图 断一断:1、√ 2、√ 3、× 4、√ 5、√ 6、√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是教师在学生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真正雨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通过模拟实验来想象一下真实的情况,就需要学生能够把一种实验事实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去,这是科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方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摩米实验来联想真实情况难度不大,但在实验时,小水滴附着在盘子底部的现象比较明显,而大水珠一滴一滴往下掉的现象不易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水沸腾之后再在盘子上放上冰块,这样模拟雨的形成现象更加明显,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合作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第2课时雨和雪(大象版)六年级上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作业布置教学目标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手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0102学会用流程图处理信息,解释雨的形成原因,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03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科学观念0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物)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冬天有时一片,夏天谁都不见。(打一自然物)新知导入漫天的乌云,看来要下雨了!新知导入乌云指天空中黑色的云,因为云层太厚,光线很难透过而呈现黑色。它有一个特点是高度较浅。乌云密布预示着将要下雨。新知导入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想一想,雨是怎么形成的?探究新知猜想假设:雨是怎样形成如果云中凝结的水滴聚在一起掉下来,是不是就是雨了。下雨前,天空往往有很多乌云,我猜测与的形成需要比较多的云,就是需要水蒸气大量凝结。我总结一下,大家提出雨的形成可能需要水蒸气和较高的温度。天气闷热的时候很容易下雨,我猜雨的形成还需要比较高的环境温度。探究新知猜想假设:雨是怎样形成总结大家的猜测,雨的形成可能需要什么条件?大量的水蒸气较高的温度探究新知猜想假设:雨是怎样形成事实证据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陶土网小盘子冰块水探究新知材料超市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实验目的:雨是怎样形成的。猜想假设:大量水蒸气凝结聚集在一起降落形成雨。实验材料:酒精灯……探究新知雨是怎样形成探究新知雨是怎样形成1.将水放入烧杯,烧杯上放一个小盘子。2.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的陶土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3.三分钟后将冰块放在小盘子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冰块小盘子陶土网探究新知雨是怎样形成实验步骤探究新知雨是怎样形成使用酒精灯加热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烧杯里的水不宜过多。加热前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实验完成后,把酒精灯从三脚架下移出并熄灭。安全提示探究新知雨是怎样形成要注意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我们的假设和雨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处理信息杯子里起雾了,冒出了“白气”,杯壁出现了小水珠,杯子里出现了云的影子,盘子底上有许多小水珠。水里的气泡越来越多,盘子底的水珠越来越大,好像马上就要掉下来了。水沸腾了,气泡越来越多,盘底的水珠掉落下来,降起了“雨”。探究新知实验现象“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处理信息水滴的大小差异很大,一滴雨中含有的水量大概是云中小水滴的100万倍。探究新知水处理信息水蒸气小水滴(云)蒸发冷却凝结雨大水珠合并落下探究新知处理信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原来越大的水滴(温度高于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探究新知迁移应用雪应该也是小水滴和小冰晶变大时,空气托不住了从天上落下来的,可为什么有时落下来的是雨,有时是雪呢?应该和温度有关,温度低于0℃时就会形成雪。我还想知道,冰雹是怎么形成的?探究新知依据雨的成因,与同学们交流、推测雪是如何形成的。迁移应用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原来越大的冰晶(温度低于0℃时)。当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雪。探究新知迁移应用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水蒸气凝结成冰或雪,就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探究新知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水的蒸发和凝结有关的现象呢?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早晨草地上的露珠冬天向外呼气会有水雾晒粮食锅盖上的小水珠冬天眼镜上会有水雾1、高空中的水蒸气,在( )时可能会变成雨落下来。A.遇冷 B.遇风 C.遇热2、下雪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雪主要由( )组成。A小冰晶 B.小水珠 C.水蒸气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A.阳光下晾晒稻谷B.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后变干C.冬天进到温暖的室内后,眼镜片上出现的一层水雾选一选ABC课堂练习填一填1、空气中的( )在高空受冷( )成( )或( ),( )或( )在云里相互( )、( ),变成越来越大的( )(温度高于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 )。3、我们可以借助( ),来呈现雨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水蒸气凝结小水滴小冰晶小冰晶碰撞小水滴合并水滴流程图雨课堂练习断一断1、雨和雪形态不一样,但都是水。( )2、雨和雪都是来自天空中的云。( )3、雨和雪都只会在冬天出现。( )4、冬天呼气的时候会出现白雾,这是水的凝结现象。( )5、冰雹和冻雨都属于灾害性天气,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 )6、即使同一季节,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会不同。( )√×√√√√课堂练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冰晶),在温度高于0℃时(低于0℃时)。当水滴(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雪)。1、课下拍一些雨和雪的精彩图片,与大家分享。2、和家长分享雨和雪的形成过程。作业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模拟雨的形成》.mp4 【大单元整体教学】2.2雨与雪 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2.2雨与雪 课时课件.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单元《循环的水》 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