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树和天空》读书分享会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好书分享】《树和天空》读书分享会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树和天空》
《树与天空》是一首诗歌,特朗斯特罗默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现代诗之“新”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
汇报人:XXX
时间:2024.6
目录
01/作者介绍
02/原文朗诵
03/诗歌赏析
04/课堂任务
作者介绍
现代诗之“新”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
第一部分
01/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生于1931年,为瑞典当代最杰出诗人之一。
又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心理学家。
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发表。1954年,发表《17首诗》。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1978年,发表诗集《真实障碍》。1989年,发表诗集《为死者和生者》。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去世。
插入图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01/作者介绍
生平经历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Runmar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
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
1949年,与诗人谢尔·埃斯普马克在学生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中学毕业后,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现为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文学史、宗教和心理学史。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旅行,游历冰岛、南斯拉夫、希腊、意大利、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和埃及。后来的世界旅行,主要形式是阅读旅游主要任务是与他的翻译联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心理计量学研究所工作,后在林克平郊外的一所青年教养所担任心理咨询师。
01/作者介绍
生平经历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瑞典文坛。1958年,与莫妮卡结婚;同年,发表《路上的秘密》。20世纪60年代,他的诗歌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
1966年,获贝尔曼诗歌奖。
1981年,获德国诗歌奖。
1990年,患中风,右侧瘫痪,几乎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同年,获美国国际文学奖。
2007年,获加拿大终身成就奖。
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因中风去世。
原文朗诵
现代诗之“新”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
第二部分
02/原文朗诵
特朗斯特罗姆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
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
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
《树和天空》
02/原文朗诵
特朗斯特罗姆
《树和天空》
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
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
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诗歌赏析
现代诗之“新”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
第三部分
03/诗歌赏析
《树与天空》是一首诗歌,特朗斯特罗默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坚实。
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
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诗歌赏析
03/诗歌赏析
首先,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和主动性。
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
“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
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
(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
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诗歌赏析
03/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同时,在树的自由意志里,还融会着宇宙间一种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与品质。
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而那“园里黑色的山雀”,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
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更为“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间最为坚执的等待!
“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蕴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严寒尤有傲霜枝”,它又恰恰提供了强力意志最充分的突显。
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
03/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如果可以,我还希望它会是人类对生命暂歇的期许。宇宙自有它的动静,自然也有着它四时的更替,而永远忙忙碌碌的人们,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就像一个农人在辛苦的劳作中也会偶尔抬起头来,欣赏那飘着白云、飞着鸟群的天空,于是知道自己的辛勤并不惘然与孤独。
而从审美的维度,“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03/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
前者主动,后者主静。
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
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
这是只有在“行到水穷处”之后,才会拥有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境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么?!
03/诗歌赏析
最后要回头再来看一眼诗题。“树与天空”,这里同样充满了隐喻。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除了事实的触发,恐怕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
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作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诗歌赏析
03/诗歌赏析
但是为现实所拘郁和蒙蔽的人类,却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越来越遗忘了这种启示。他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的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所以诗人要为树提供一个天空——一个既是用来伸展同时也是用来抚慰的天空。
在那里,正散布着有关生命的全部隐喻。比如对未知的渴望,比如对神秘的保留与欣赏,比如行路中的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诗歌赏析
课堂任务
现代诗之“新”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
第四部分
04/课堂任务
1.中国古代有诗人笔下写“树”的诗句,如孟浩然“野旷天低树”,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等,你能从中琢磨下古诗与新诗的各自特点么?试作点比较。
04/课堂任务
2.再读一下特朗斯特罗姆的《序曲》和《自1979年3月》,你又读出了什么呢?
序曲
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的
飞翔姿势——强大的树根
在地下甩动着灯盏。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丰姿——站着
高举手臂,聆听
无形抽水机的节奏。他
沉入夏天,慢慢沉入
夏天刺眼的坑洞,沉入
太阳涡轮下抖颤的
脉管湿绿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息的直线旅程,翅膀伸展成
汹涌水面上鱼鹰的栖息。
青铜时代小号的
被禁的音调
悬挂在深渊上空
黎明时分,知觉把住世界
就像手抓起一块太阳热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在
穿越死亡漩涡之后
是否有一片巨光从他的头顶上铺展?
04/课堂任务
自1979年3月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
我走向大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碰到雪上鹿蹄的痕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04/课堂任务
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何兆武
如果我们没有爱,我们就无法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无法施展我们的自由。
——卡尔 雅斯贝尔斯
《树和天空》
《树与天空》是一首诗歌,特朗斯特罗默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现代诗之“新”树要抬头看,人要向上长
汇报人:XXX
时间:2024.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