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分享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分享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汤姆索亚历险记
LOGO
马克·吐温创作长篇小说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目录
LOGO
CONTENT
01
作者介绍
02
书籍简介
03
人物介绍
04
故事梗概
05
作品鉴赏
06
好句摘抄
作者介绍
LOGO
01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01
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02
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手写一些有趣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03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04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05
01
作者介绍
01
作者介绍
人物经历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中的第6个。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马克·吐温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他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厂当学徒,当过送报员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马克·吐温是色盲,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
1847年3月24日马克·吐温的父亲约翰·克莱门斯死于肺炎。1847年,家世寒微的马克·吐温开始去做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记者等工作。
1852年5月1日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
1861年
欧莱思被林肯总统派去西部内华达领地政府任秘书,他随同前往,试图在经营木材业与矿业中发财致富,均未成功,便转而以写文章为生。
1862年
在内华达弗吉尼亚城一家报馆工作。
1863年
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
1865年
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全国闻名。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
1867年
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
1869年
在此期间,他遇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兰登姐姐欧莉维亚(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一见钟情。
1870年
马克·吐温与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欧莉维亚·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
01
作者介绍
出版《艰苦岁月》一书,反映了他在西部新开发地区的生活经历,其中记载了一些奇闻轶事,特别是富有美国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
1872年
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1873年
马克·吐温应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
1875年
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
1876年
他回到家乡,把《密西西比河的往事》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1883)
1883年
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76年开始执笔,1884年出版
1884年
01
作者介绍
1889年
马克·吐温出版了《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它和《王子与贫儿》(1881)都是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
1894年
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他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
1896年
1896年出版《贞德传》,它描写15世纪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一生。
再一年写成《赤道旅行记》,其中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1898年马克·吐温还清全部债务。
1904年
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来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
逝世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因狭心症不治逝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01
作者介绍
书籍简介
LOGO
02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02
书籍简介
人物经历
19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时期。机器轰鸣的庞大工厂的出现,集体化的大生产组合以及大刀阔斧的进取精神促使了美国工业的突飞猛进,使得以往平静而又无多少竞争的年代里蔚然成风的礼貌行为和道德涵养准则逐渐失去了栖身之地。因此,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温文尔雅的摒弃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南北战争,它像一种催化剂,在摧毁了奴隶制的同时,也加速了维多利亚社会结构的崩溃过程,把年轻人推进向传统宣战的潮流,使他们体内潜藏已久的被压抑的暴力迸发出来,去摧毁那个不合时宜的19世纪社会。
马克·吐温就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02
书籍简介
作品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该书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该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02
书籍简介
主要内容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
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利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人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
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人物介绍
LOGO
03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03
人物介绍
汤姆·索亚
全名托马斯·索亚,本小说的主人公,追求自由、渴望真理、不畏艰难。
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姨妈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
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会约上小伙伴们去做海盗。汤姆也足智多谋,他和哈克一起破坏了杀人犯乔伊的阴谋,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汤姆·索亚的冒险历程深刻讽刺了美国小市民群体的保守、虚伪、庸俗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刻板腐化,他与黑暗现实的不懈斗争也让广大读者获得了心理和精神上的高度满足。
03
人物介绍
哈克贝利·费恩
波莉姨妈
乔伊·哈波
莫夫·波特
圣彼得斯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不会照顾哈克。但是哈克却心地纯良,他不受约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寡妇收养。
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时戴个老花镜,但是看人的时候喜欢从镜框上看,不通过眼镜看人。对于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乔伊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费恩一起在杰克逊岛上度过了一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
印第安·乔伊
贝琪·撒切尔
03
人物介绍
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逊医生盗墓时杀死了医生,并把罪名嫁祸给了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她有一双蓝眼睛漂亮迷人,一头金发编成两条长长的辫子,上穿白色衬衫,下穿绣花灯笼裤。
故事梗概
LOGO
04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汤姆·索亚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希得一起接受姨妈波莉的监护。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他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一天,汤姆见到了可爱的姑娘蓓姬·撒切尔,她是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攻势。而他的爱似乎也得到了回应。
04
故事梗概
镇上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他的父亲总是酗酒,父母一直打架,因此他跑出来自己生活。他看起来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大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汤姆和他却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约好晚上一起去墓地,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他们看到鲁滨逊医生、恶棍英乔·琼和喝得醉醺醺的莫夫·波特。
在他们混乱的厮打中,印第安·乔把医生杀死了,然后又嫁祸于被打昏的波特身上。汤姆和哈克被吓坏了,立了血誓决不泄密。波特被捕以后,汤姆十分内疚,经常去看望他。此时的汤姆事事不顺,蓓姬生了他的气,不再理睬他,波莉姨妈也总是呵斥他,他觉得没有人关心他。
于是,汤姆、哈克和村上的另一个孩子一起乘小船去了一个海岛。可没过多久,他们便发现村里的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搜寻他们的尸体。汤姆晚上悄悄回到了姨妈家,发现波莉姨妈正在为他的“死”悲痛欲绝。汤姆觉得十分惭愧。最终,他们三个人在村民们为他们举行葬礼的时候回来了。
夏天来临时,汤姆便感到更加不安,因为法官将对波特的罪行作出判决。汤姆终于战胜了恐惧与自私,指出了印第安·乔就是杀人凶手。可凶手还是逃走了。后来,汤姆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寻找宝藏。汤姆和哈克偶然发现了印第安·乔和他的一大笔不义之财。但他们却不知道他把钱藏在哪里了。
在贝基和同学们外出野餐时,哈克得知印第安·乔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妇,因为她的丈夫曾经送他进过监狱。幸亏哈克及时报信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可印第安·乔再一次逃之夭夭。此时,汤姆和贝基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因为洞太深而找不到回来的路,被困在里面。他们在山洞里再一次遇见了印第安·乔。村民费尽周折救出汤姆和贝基之后封死了山洞。后来汤姆告知村民印第安·乔还在里面。当他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山洞里了。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后来,汤姆经过分析,判定宝藏已经被印第安人乔藏到岩洞中了。于是他和哈克偷偷地潜入到岩洞中,并根据他们偷听到的关于“二号十字架”的描述一个刻有小小十字架的大石头,并找到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万两千余元!发现宝藏的他们成了大富翁。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不仅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欢迎,而且他们俩的小传还登在了镇报。
04
故事梗概
作品鉴赏
LOGO
05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05
作品鉴赏
作品思想
《汤姆·索亚历险记》标志着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该书以欢快的笔墨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理,并以其与小市民庸俗保守的生活加以对照,突出了那种生活的枯燥与沉闷。
汤姆淘气活泼,富于幻想有正义感,为了摆脱现实的种种束缚,充分享受自由的乐趣,打算外出去冒险。所有这一切都与资本主义的生活环境相抵触,为世俗的道德和教会的戒律所不容。总的来说,揭露美国地方生活的停滞庸俗及宗教的伪善是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马克·吐温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对比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将对社会不公的嘲讽通过“黑色幽默”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在看似轻松愉快的语言中注入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批判,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起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并且在保证浪漫主义文学基调的同时,也增加了幽默风格和讽刺特色。
因此,从《汤姆·索亚历险记》该小说切入,深入挖掘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风格,有助于人们体会作者对于美国社会的讽刺。
从写作方面看:小说情节紧凑,而且含义深刻。小说通过汤姆生活中一系列情节,批判了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小说的时代虽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斯堡小镇,但该小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
05
艺术特色
01
故事情节
05
艺术特色
02
关联理论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大量运用关联理论来组织和建构语言,将幽默的风格和讽刺的批判蕴含其中。
例如在小说第二十五章中,哈克不满汤姆让他一起加入海盗组织的时候,汤姆对此幽默地回应道:“但是总的来说,强盗却比海盗高尚得多,许多国家强盗的身份甚至和公爵之类的人一样高。”在人们正常的认知中,“强盗”是让人谈之色变的犯罪分子形象,其本身有着不荣誉、可恨等含义。但在这里却被汤姆形容成比海盗还要高贵,甚至可以和公爵相提并论的人物,这样的手法与人们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认知本身是相互矛盾的,与常规意义上的寓意象征也冲突,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不协调。
那么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文本中的信息和原本脑海中的固有信息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语境效果,但当所构建的假设效果落空时,就会再次对这类语境效果进行整合,通过推理得出新的结论,即马克·吐温在这里是为了展现汤姆对于世俗社会的真实体验,由于在现实社会中长期受到约束和压迫,成为“海盗”反而另辟蹊径,让人感觉到温暖、自由和快乐;与此同时,也再度将黑暗的社会现实悉数展现,并借此对不平等的社会价值观进行幽默化的批判和讽刺,即“强盗”都能够成为社会中的高贵阶层,那么这个社会的不公平性也可想而知。于是在这样的语境预设中,读者体会到其中意味深长的比喻后不禁恍然大悟、哑然失笑。
01
02
03
04
05
艺术特色
03
语言修辞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大量运用了多种语言修辞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加,其中所蕴含的美式幽默也强化了马克·吐温的个人风格。为了解决甲壳虫的恶作剧,小镇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仪式,但整个小镇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十分怪异。
马克·吐温将对于黑暗社会的无情控诉借由孩子们略显稚嫩的语气传达出来,并同时运用了比喻和双关两种修辞手法,不但从语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幽默风格,还将深层次的讽刺贯穿其中,意在引发广大读者的深入思考,更是起到了耐人寻味的文学效果。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意在打破传统意义上叙事方式的束缚,大量运用了悖反的修辞手法,在确保语言准确性的前提下更加精准地传达自己的想法,使用更加便于读者理解的方式来对小说语言的趣味性和独特性进行丰富。
在这种本就为了祛除鬼魅的仪式上,马克·吐温却将人们的行为描绘得更加匪夷所思,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整个仪式以强烈的童趣之感和浓厚的讽刺意味,其中对于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也贯穿其中。
05
艺术特色
04
幽默语言风格
在文本的语言机制中,幽默是最复杂的形式之一,是重要的间接表达情感的创作手法之一,也是作者生命体验的间接映射。“幽默”的具体含义为“有趣、可笑并且意味深长”,其中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即真、善、美,并能起到讽刺现实的作用,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幽默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对生活真理的反映。马克·吐温就非常擅长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来讽刺现实、针砭时弊。
马克·吐温还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独创了一种幽默的风格:让孩子们来做成年人通常做的事情,并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突出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小说中,汤姆和贝奇两个孩子成了这段被嘲笑的恋爱的主角,作者也将成年人恋爱的过程蕴含其中,故事情节的幽默成分更加突出。
05
顽童形象
05
艺术特色
汤姆索亚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美国人民的缩影,其人物形象中隐约的折射出美国人民强烈的冒险精神和自由意识。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还运用大量场景描写汤姆聪明机智的一面,在面对危机时,能够迅速镇定下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汤姆的顽童形象还表现在他的冒险精神方面。
05
艺术特色
06
讽刺手法
该小说中,将儿童汤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其天真烂漫的性格,与19世纪美国现实社会的庸俗丑陋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并贯穿小说的始终,进一步凸显了美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及不良世俗。书中汤姆不想被社会中的习俗所束缚,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嘲讽了现实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及世俗的社会风气。
文中的乔伊由于是印第安人,有着一半的黑人血统,因而被众人指点唾弃,由此能明显看出,美国当时社会对有色人种的不公平对待,对其的严重鄙视,并没有真正将奴隶制度取消,只是形式上的取缔罢了,充分表达了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风气的强烈讽刺与挖苦,幽默风趣的对比以及对人物描写时所揭示出的社会真正面目与人性丑恶嘴脸,正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幽默又讽刺的内在本质特点。
对虚假宗教信仰的讽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部小说都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气息,比如汤姆用其他物品与这些会背诵《圣经》的学生进行交易,换取他们因背诵《圣经》而得到的合格证明,当他交齐所有的黄红蓝条时,让校长大为吃惊,但校长还是在仔细检查了这些合格证后,向汤姆颁发了背诵《圣经》的最高奖励,但现实是汤姆真的不会背诵任何一点《圣经》。文中对这一故事情节的描写,显然是个巨大的笑话,可这正是马克·吐温对宗教信仰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嘲笑,这种黑色幽默,被马克·吐温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迂腐的学校教育的讽刺。马克·吐温通过对汤姆种种的校园表现的描写,借此来讽刺迂腐的学校教育,抵制当时只单方面重视说教的教育形式。
好句摘抄
LOGO
06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06
好句摘抄
05
01
02
03
04
06
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06
好句摘抄
01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06
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02
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07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03
中午的天气热得让人快要窒息,树林里静悄悄的,连鸟儿都停止了唱歌。
08
整个森林都醒过来了,一道道标枪似的金色阳光,从树叶缝里射了进来,几只美丽的花蝴蝶也不动声色地挥动翅膀在他们周围翩翩起舞。
04
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09
这声音很特别,像小鸟的叫声,一种流畅而委婉的音调。
05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0
渐渐的,灰蒙蒙的清晨逐渐转白,声音也越来越多,万物也逐渐苏醒了,大自然苏醒后活跃起来的美妙展现在这冥想的少年面前。
汤姆索亚历险记
LOGO
马克·吐温创作长篇小说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