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2课时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明确中华文化的影响,认同中华 文化。
2.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 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3.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2. 科学精神:在合作探究中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容、特点和当代价值。
3.公共参与: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主人翁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难点
教师准备
指导学生查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资料,观看视频《平“语”近人-平总书记用典》、查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相关资料,搜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点及价值的典 型案例。精选素材,科学设置情境,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
查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资料,观看视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 用典》、查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 要讲话等相关资料,搜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点及价值的典型案例。
情景导入
导入一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来自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年轻人在这场青春的比赛中,用激情、汗水写下豪迈,而成都这座历史
名城,也向世界展示了 偶有所得
导入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 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从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老师选取《习近平用典》中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 10则,即天下、信念、为政、笃行、任贤、敬民、劝学、辩证、创新、立德十 个方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精彩课堂
总议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子议题一:重温习近平用典金句,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情景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摘选。
1. 古人云:“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 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
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并由此生 发道:“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
3.“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 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
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 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 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 慎、戒骄戒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引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对于 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5.“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指出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 同家园建设好。
情景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 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 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虽然在不同时期,中华文 化拥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但在其流变之中仍有稳定的追求和独特的性格,这就是 文化基因的力量。
议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学生互动1:查阅《习近平用典》,并结合“用典”讨论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主要内容。
教师精讲:(1)从习近平用典“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 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可以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 诚信、崇正义等。
(2)从习近平用典“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以得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等。
(3)从习近平用典“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可以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 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教师从《习近平用典》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 情怀,也读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 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高度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 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学生互动2:结合情景材料一和二,讨论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1)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 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 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 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 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 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 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
②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 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学生互动3:交流你看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并谈谈感想。
教师点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 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 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 性,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子议题二:读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情景材料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十大中国智慧”及诠释。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春秋至秦汉)《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引用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中国外交政 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 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 中国居中”。而习近平所讲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 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在第七
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 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 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信念】国虽大,好战必亡。-(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 ·仁本》
“国虽大,好战必亡”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习近平在对外 演讲中多次论及这一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 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繁荣昌盛 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 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纵观历史,任何 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 信念。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为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 观,习近平在谈为官之道时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 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政治抱负,心无百姓莫为“官”。他要求党员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
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 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习近平 将范仲淹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 的幸福紧紧联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立德】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春秋)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
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
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 !”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
容颠倒》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
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
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古语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他在十八届中央政 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
标”以及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超过100次,就是对“以百姓心为 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情景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 提出能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发 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过程中,应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己 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共赢思维;践行“天人合一”的绿色低碳发展理 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美好追求;等等。这既是中华民族往圣前贤的智 慧卓识,为天下秩序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更是全人 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学生互动1:查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并交流分享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汲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治国理政的。
教师精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历史观的丰厚滋养。党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多次引用“治 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典故,强调“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 值导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胜利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向着共同富裕迈进,取得前无古人、举世罕见的巨大成 就,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遵循”“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学生互动2:结合上述情景材料,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我国和世界发展 面临的重大问题中的价值。
教师精讲:(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 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2)中华文 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 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 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 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 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 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 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 供有益借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 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 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 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 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学生互动3:讨论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那些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 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 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 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 性的东西。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 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 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有足够的 理由笃定坚信优秀传统文化,绝对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是治国理政、 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古为
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绝不 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 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 好创新。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 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教学研讨
本课设计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主线进行议题式探究,环环相扣,主题鲜明, 既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 容,又让学生理解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本课设计以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蕴涵的治国理政智慧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情境设 置合理,议题设置科学,通过合作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以及学生的辩论等多种教 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颇佳。本课教学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的智慧,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更加深了学生对党的 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 养。
课堂练习
1.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人 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具有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等特点
B.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C.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出来的
D.注重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
2.2021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广东英德岩 山寨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张家川圪挞川遗址、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 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这些成果展现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不同阶 段新石器文化起源、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考古成果()
①展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美
②彰显了中华民族儿女浓烈的家国情怀
③提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④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 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 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 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
4. 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 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使我们对中 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
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 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 ()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②穿越历史时空,能够直接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
③能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④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 ·礼运》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希冀,共 同富裕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其动力来自每个中国人的追求。这说 明 ( )
①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求大同”等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优势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2月4日,璀璨的烟花点亮“鸟巢”上空,一届“简约、安全、精彩” 的冬奥盛会拉开序幕。当“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归零,短片中飞舞的雪花似乎 飘进“鸟巢”,一场浪漫之旅开启。五环旗下,“小雪花”凝聚成“一朵大雪花” 的浪漫故事,化作五洲四海“美美与共”的永恒乐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全 人类携手前行、共克时艰的美好明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各国(地区)因体育而相聚,运 动健儿因冬奥而相拥,这一刻运动健儿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彼此,“世界 大同,天下一家”。北京冬奥会“一 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与“更团结”遥相呼 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奥林匹克领域的生动诠释。
当冬奥盛会载入史册,前无古人的“双奥之城”,见证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 行不息的昂扬精气神。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文化 价值。
答案与解析
1.A【 解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太平”的观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等特 点 ,A 入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B 不选。材料并未涉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C与题意不符。材料并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 和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D 不选。故本题选A。
2.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不是民族性,①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族儿女浓烈的家国情怀,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是多地域 文化的集合,体现多元一体,③符合题意。这些考古成果从时间和丰富性上体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A【 解析】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 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 理念仍然没有改变。可以看出我们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农 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③符合题意。农耕文明之“魂”依赖于村容 村貌之“形”,②错误。文明保护的前提是发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④ 错误。故本题选A。
4.B【 解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证实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 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见,中华民 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①④符合题意。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当代中国和 世界发展中的问题,②错误。材料反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涉及国际传播,③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5.C【 解析】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①错误。从孔子的“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 ·礼 运》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 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希冀,共同富裕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这 说明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求大同”等传统文化的核 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优势,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6. (1)北京冬奥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树立中华文化自 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开幕式实现文化深刻内 涵与活动形式、主题的统一,努力彰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3)立 足当代社会实践,体现团结与合作的要求,传播绿色环保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借助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冬奥盛会促进文化互通,推动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以北京冬奥会为背景素材,考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
作答角度。本题的要求说明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文化价值,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①:当“二十四节气” 的倒计时归零,短片中飞舞的雪花似乎飘进“鸟巢”,一场浪漫之旅开启→可联
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有效信息②:五环旗下,“小雪花”凝聚成“一朵大雪花”的浪漫故 事,化作五洲四海“美美与共”的永恒乐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万物并有而不相 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联系要实现文化的内涵与活动形式、主题的统一,努力 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效信息③:世界各国(地区)因体育而相 聚,运动健儿因冬奥而相拥;当冬奥盛会载入史册,前无古人的“双奥之城”, 见证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息的昂扬精气神→可联系立足当代社会实践, 传播绿色环保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 效信息④: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与“更团结”遥相呼应,成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奥林匹克领域的生动诠释→可联系大众传媒是文化 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第三步:整合 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