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发展的历程。2. 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科学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高度的文化 自信。学科核心素养1.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 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建设。重点难点 重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师准备指导学生查阅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界的各种主张;查阅中国共产党 在领导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的文献资料,搜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道路上的方针政策。精选素材,科学设置情境,精心制作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查阅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界的各种主张;查阅中国共产党在领 导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的文献资料,搜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道路上的方针政策。导入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导入二播放视频《觉醒年代》片段。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 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真实细致地表现在各种 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胜出的过程之中。毛泽东、周恩 来等一大批青年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探讨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与选择中, 走上革命道路。这部剧以厚重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刻的思想启迪和 具有创新意义的审美表达,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道路选择的正 确性,更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饱满的情感灌注,致敬先驱伟业,颂扬了在那个 觉醒年代里,一 批共产主义者们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 思考:近代以来,泱泱中华几千年文明遭遇史上前所未有的强敌。如何复兴中华 文化,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总议题: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子议题一:艰辛探索,寻找中华文化复兴路 情景材料一教材第111页“阅读与思考”。20世纪初,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其中,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由主义】胡适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 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 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 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保守主义】康有为说,“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 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 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无政府主义】刘师复认为,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 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三民主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 情景材料二 教材第112页“阅读与思考”。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高举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孔教和封建纲常,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的冲击,对中国 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议题探究:20世纪初,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 回应。学生互动1:你认为情景材料一中的主张存在哪些问题 讨论你的看法。教师(1)胡适代表的“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西化的“民 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康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则是一味固守本 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即“守旧主义”和“封闭主 义”。刘师复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是提倡个人绝对自由,反对强权和国家,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等违背历史发 展客观规律的极端激进的思想和行为。孙中山代表的“三民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在反侵略、反 封建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 主张。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决定了他们在反侵略时不 能直接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在反封建时也不能真正认识到直接与地主阶级 斗争、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来讲,三民主义没有立 足中国国情,没有正确的革命纲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也决定 了三民主义也不能挽救中国。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名种主张纷纷登场 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 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学生互动2: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 响。教师精讲: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同中国工人阶级 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 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革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指明了社会 主义方向。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风起云涌,中华文化也开启了全新的发展历 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犹如涓涓细流不 断汇入中华文化之中,不仅为其增添了新鲜血液,更为其升华了境界。子议题二: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中华文化复兴之路情景材料一 视频《党的精神百年传承》。回顾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光辉历 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必将激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坚持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播革命文化、服务革命事业。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主要任务,积极开展 文化文艺工作。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明确了党的文化文艺工作的方向、原则、任务等一系列重大 问题,为我们党开展文化文艺工作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事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1951年,在如何对待 京剧等旧文艺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明确了我们党对待 文艺和传统文化的态度。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 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 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确立了我们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毛泽东还提出“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等重要论断,为这一时期文化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提出“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新要求, 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入新阶 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 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阐明文化建设“四个重要”的地位作用,特别是在继承“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基础上, 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原则,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党的文化文艺工作方针。情景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 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 使中华文明再次进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这种“激活”过程,是中华民族走向“伟 大觉醒”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启蒙、文化实践与文 化创造的过程,是中华文明洗去旧日尘埃重放光明的过程。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 终不忘民族复兴使命,具有毛泽东讲的“光复旧物”的坚强决心,坚持自力更生 与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才可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五 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传统 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成功开创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 学生互动1:结合情景材料一、二,交流并简述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华文化复兴之 路的过程。学生互动2:讨论中国共产党教师精讲: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 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 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 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怎样创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 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 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 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情景材料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 革命的精神标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 煌。子议题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情景材料一 教材第113页“阅读与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视角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视角二: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 断线风筝,迷失方向。视角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视角四: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 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情景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 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开辟的一条有别于世界其 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脚踏中华 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走下去。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议题探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学生互动1:阅读情景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上述视角,进一步阐明“必 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 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 定的。学生互动2:结合情景材料二、三,讨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教师点拨: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 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课堂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 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 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 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文化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教学研讨本课教学设计以活动课程教学为主,即学生通过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自主查阅、 搜集、整理与分享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文化复 兴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即发展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画龙点 睛”的作用,但不要过多进行理论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