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我国法律发展史,整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指导学生观看《法治中国》 纪录片段。学生准备搜集整理我国法律发展史,整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观看《法 治中国》纪录片。情景导入 导入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 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导入二从古代的“”字了解现代法律的内涵特征导入新课。展示“法”字的繁体字图 片,讲解“法”字的由来,展示“法”的渊源。 (“法”的古字)就是刑法, 因为执法需要公平如水,所以是“氵”旁;“腐zhì” (也叫獬豸)是传说中的独 角兽,能辨是非曲直,古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 所以“”字中含有“腐”“去”两个部分, 是会意字。精彩课堂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情景材料一 视频《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情景材料二中华法治文明历史悠久,“法”字的内涵不断变化。法,金文解释为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十水 (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十腐(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 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法”代表人 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有的金文调整结构,突出了代表自然的 “水”和“底”。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 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 ”字的三点水,取意公平和正义。感是传说中的独角兽獬豸,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情景材料三我国法治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成为 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治 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治文明 的独特智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念。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合作探究:简述并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学生互动1:查阅资料,交流并分享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学生时间 状况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 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鸦片战争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 国,但未获成功学生互动2:举例说明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并交流中华法系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教师点拨: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 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互动3: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变法为何归于失败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点拨: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本国国情,超越历史条件。启示我 们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学生互动4:(归纳必备知识)中华法系的特征。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 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中华法 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 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学生互动5:(归纳必备知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历程。(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 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3)法律的发展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 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和图文解字,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了解我国古代法律发展 历程,理解法律的本质。偶有所得 议题二:走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情景材料一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情景材料二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开始施行。这 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典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有典有则”的民事法律体系,既与 强制性律典相衔接,实现了惩恶扬善、定分止争的规范功能,同时希望通过养民、 保民、教民建立和谐良善的社会秩序。例如,民法典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总 则,有助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顺应了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将人格权单独入编,是落实宪法关于“公民 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要求,弥补了国外某些民法典“重物轻人”的立法缺陷; 对于“霸座”“霸铺”甚至抢夺方向盘等不文明的乘坐行为,以民法的形式明确 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依法实施法律制裁。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合作探究:简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及其价值。学生互动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 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 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 件来决定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简述法的产生,理解法的本质和法 的本质的决定性因素。(1)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属于统 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法的本质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 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 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点拨:人类所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 人类共同形成的规则被人类所遵循,从而维护了秩序及平等。法律平衡了人们之 间的权益,以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可 以让人类远离暴力、杀戮、战争 ·学生互动2:(归纳必备知识)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 种基本形式。①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 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②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 效力的活动。(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教师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点在于法律规范是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规范。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有 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即都有某种强制性。然而,不同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在性 质、范围、程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例如,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 社会舆论来保证实施的。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违法、犯罪行为,国 家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违反者进行强制制裁。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现 象,特别是法律现象,如法的产生学生互动3:结合情景材料二,搜集历史上的 法治名言或结合一部具体的法律,谈谈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教师精讲: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 用。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 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学生互动4:讨论辨析人治、法治与法制。、本质、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而形成 的基本理论观点。人治 法治 法制区别 人治是以人的意志 来治国 法治是以法律的权威来治国 (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 理的一种状态) 法制,顾名思义,就是法律 制度联 系 (1)当法制被运用到人治之中时,法制是人治的工具,掌握法制的人 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就可能演变成不平等的专制。(2)当法制被运用到 法治当中时,是真正地崇尚法律至上,强调对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的保 障,它追求社会民主、保障人权、自由平等议 三 :(题法)治建设在路上情景材料一 “数”看这十年“法治中国建设辉煌成就”短视频。情景材料二2023年3月7日,时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十四 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 …五年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 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有效发挥人大在立法各环节的主导作用;丰富立法形式, 既注重“大块头”,也注重“小快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有效促进了立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五年来推进高质量立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 保障。情景材料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列为新时代 十年伟大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 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围绕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依 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情景材料四2023年3月7日下午,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四届全 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五年来,检察机关做实行政检 察监督,对行政审判和执行活动中的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14.3万件,是前五 年的7.2倍,采纳率98.9% · … · 五年来,检察机关强化精准监督,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诉872件,比前五年下降9.9%,法院已审结566件,其中改判、发回重审、调解及和解撤诉338件,比前五年上升4%,改变率59.7%;提出再审检察建议1059件,比前五年上升43.5%,采纳率56.9% ·…… ·检察机关严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出台专门规定,严格规范办理司法工作人员 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犯罪案件,立案侦查5993人。情景材料五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是一条以法治为准绳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以法治保障人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设立专章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置 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中国人权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 从编纂民法典,到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从坚定 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 · 中国的人权法治化保 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切实保障,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情景材料六法治建设在路上。合作探究:结合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讨论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学生互动1:结合上述材料,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学生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 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 不断增强。(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 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 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 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 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 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 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学生互动2:结合情景材料二,交流分享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学生互动3: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你有何启示 教师本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我们 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 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 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 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 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坚定不移厉行法治。学生互动4: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教师本问题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全面”“国家治理”“革 命”等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全面依法治国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是指党领导人 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把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将使国家治理领域的各 个方面、各个层次发生重大变革。全面依法治国既是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长期 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明确提出全 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 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 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 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 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 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由此可见,全面依法治 国不仅是治国理念,也是国家治理基本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这场革命理论 结晶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 动指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 程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 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教师点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 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 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 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中华法系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和资源,理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懂得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 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教学研讨本课教学内容多且理论性强,采用案例式和议题式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良好。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走进马克思主 义法治理论、法治建设在路上为议题,论述依法治国为什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 本方式。教学难点放在了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重点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 就,突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 法治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