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2024)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024)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课是学什么的?望天空、看大地观察星星和月亮研究动物和植物研究动物和植物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还有我们自己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课堂,感受科学的神奇!(2024)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024)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家这样做屠呦呦(1930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家这样做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科学家,并努力学习学习祖国传统医药学。195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科学家这样做她与同伴们一起,反复实验,不怕困难,终于从一种植物里提取了可以治病的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科学家这样做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科学家这样做诺贝尔奖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科学家这样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为莫言。 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屠呦呦的故事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一道入围了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2020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求学之路 教育启蒙屠呦呦从小酷爱阅读、喜好钻研,5岁入园,开启求学之路。16岁染上肺结核,父母用中草药治好了病。她想:“中医药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求学之路 教育启蒙从小酷爱阅读,喜好钻研,5岁入园求学,因中草药治病引发兴趣,这些说明:人有学习的天性,从懵懂儿童开始,学习就伴随着我们,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所听所触,体验感悟,都是学习,我们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从一切经历中学习。劫后重生 逆袭北大高三班主任曾对她说:“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此后,她更加专注学习。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在兴趣的指引下,决定向医而行,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之一,开启了药物研究生涯,扎根于实验室。劫后重生 逆袭北大在兴趣的指引下,大学志愿向医而行,学习更加专注并扎根于实验室进行药物研究,这些说明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即使有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专注科研 迎战疟疾1969年,以屠呦呦为组长的抗疟药研究攻关小组接受国家任务,开始了为期3年研究工作。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00余种中药提取物,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最终找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对疟原虫抑制率高达100%。临床阶段,她又以身试药,只为确保青蒿素的安全可靠。专注科研 迎战疟疾开展研究工作,收集2000多种方药、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这些说明: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还有探究和发现,学习过程中会耗费精力,遇到困难,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出努力,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誉满全球 不忘初心虽誉满全球,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全部的精力仍花在科研上,继续攀登。2015至2019年间,她带领科研团队在“抗疟性能研究”“抗药性成因”“变动疗法”等层面不断获得新突破。时至今日,她仍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这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誉满全球 不忘初心年近90继续攀登,带领团队不断突破,这些说明: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学习没有终点,我们需要终身学习。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一道入围了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2020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