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教材分析1、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 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序列化的探究活动, 一是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认 识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载体等;二是文化的功能, 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领会文化的功能。2、立足于第三单元,以第七课为教学单元的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 了结构化调整。调整后,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文化的含义、文化的成因(涉及 到经济、政治、地理、社会、实践等)、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功能等。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区别文化的广义、狭义内涵,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筑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 自信。2、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学分析文化的内涵、特征,辩证分析文 化与文明的关系,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3、法治意识:在民主与法治建设中,自觉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4、公共参与: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发挥文 化对个人的功能。支持家乡文化建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学情分析1、在九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学习中,学生 已经初步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魅力。但是,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形成、文化的功能有哪些等还缺少深入了解。2、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基于前期哲学板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马克 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能够用辩证的眼光,从历史发展 的角度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3、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通过研学游、网络等途径对西递宏村已 有较多的了解,但学生往往承担“文化消费者”的角色,视角停留于浅显、 笼统的感性认识,缺少对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细节进行深入思考、探究 的耐心和能力。4、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与学生合作,通过举行摄影图片交 流 会 的 方 式 ,一起深入了解西递宏村,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以古村落为符号的中 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四、教学重点1.理解文化的内涵、特征;(重点)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五、教学难点1、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2、把握文化的功能。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分享法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请欣赏水中舞蹈《祈》,思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请欣赏水中舞蹈《祈》,思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何南卫视《祈》作曲宋清森编导郭吉勇表演何颜号)第一标题 什么是文化 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 成果。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 态的内容。(图腾文化) (校园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 (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探究与分享:2、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1.山、水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2.将山、水开发为旅游景区,或拍成照片、画成美术作品则属于文化。)1 . 文 化 的 特 点 : 文 化 是 人 类社 会 实 践的 产 物 ,纯 粹 自 然 的 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思考:这些自然景观能不能称为文化 把景观拍成照片呢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注意以下四点:1.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2.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3.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4.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探究与分享: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①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②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 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探究与分享: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基础经济集中体现政治)文化优秀积极的文化 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反作用腐朽落后的文化 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判断:从狭义角度来看,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 政治 经济(2)参加自然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文化(3)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经济 政 治(4)袁隆平团队出资承包一片土地 经济(5)就交通管理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政治(6)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文化 文 化(7)袁隆平同志参加政协活动 政治(8)袁隆平同志发表杂交水稻相关论文 文化(探究与分享:4、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别上医院,烧张纸就能好发高烧漫画一:高考在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探究与分享:4、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 活。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包括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②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 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 一项重要内容。探究与分享:(分三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6、文化载体的含义、功能、样式分别是什么 含义: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功能: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样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敬酒器物、行为、制度、民俗是文化的载体,而非文化本身。 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技术、思想、价值观等才是文化。(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但可以体现和传导文化。)第 二 标 题 文化的功能 观看视频《革命者》,思考: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探究与分享:1、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基本功能)(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民族的影响)探究与分享:2、文化的基本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分四组讨论下面四个问题)(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①引领风尚: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 素养。②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 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 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 精神食粮。④推动发展: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引领风尚顾方舟的事业才中国现代史华罗庚李四光“纵使万次失陈嘉庚钱学森樊锦诗邓稼先谢晋教育人民袁隆平)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观看视频《改变世界格局的发明—火药》思考:文化的基本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观着视频《改变世界格局的发明一火药》思考:文化的基本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K5H00.01707.14自动民集)探究与分享:3、文化的基本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民族的影响)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 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内涵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功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①基本功能②对民族的影响广义含义狭义含义含义特点)【易错辨析】1. 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 )提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 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提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 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 用。3.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提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影响力并不一定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 强。4.文化可以服务社会,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食粮。( )提示:×。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 供丰富的精神食粮。5.文化具有引领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 明素养的功能。( )提示:×。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课堂练习】1、云南哈尼族群众把带凹槽的横木当作分配水源的“尺子”,让山间流水经由大 小凹槽构成的横木,沿着蜿蜒交错的沟渠分配到一片片梯田。这千年传承的农耕 智慧结晶被称为“木刻分水”,体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木刻分 水”的强大生命力( )①得益于传统艺术的充分运用②孕育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③来自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④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 析 :C “木刻分水”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 得益于人们对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对传统艺术的运用,①不选。 “木刻分水”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于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而不是源自于对传统 文化的强烈认同感,④不选。2、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 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 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这是因为( )①文物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②文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③让文物活起来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④文物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B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不选。优秀传统文 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④不选。3、纪录片《奇妙之城》受到了广泛好评。该片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不仅 探索了不同城市的文化,而且讲述了城市中众多年轻人的故事,描绘出一幅中国 青年的奋斗图谱,正是这群积极奋斗的青年,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在感受不同城 市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己、思考人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材料表明( )①城市文化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优秀文化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④文化融合可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 析 :C 城市文化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并不是所有的城 市文化都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错误。优秀 文化可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文化融合不一定增强文化的感染力,④错误。八、教学反思1、文化的美一定是要学生体会出来的,让学生自己讲出来。作为本单元的 第一课,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美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课采用宏 观——微观的叙事视角,史论相结合,溯源和探美并进,感性认识逐渐走向对 问题的理性认识。使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升。2、本课教学中,围绕“究天人之际探西递宏村之美”这一议 题,为 学生创设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功能等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富有思辨性,也有利于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3、本课设置综合探究的方式,与学生确定了灵巧的村落布局、精巧的牌坊 祠堂、新巧的楹联文化三个围绕巧字的策展主题,学生在讲解图片故事的时候, 采用互动的方式,加深了大家对徽文化的理解,达到策展的目的,促进了学科 实践。4、受时间和疫情影响,不能把策展推向学校推向社会,不能带学生开展研 学 游 是一大遗憾;上课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进一步提高,可能还需 要进一步去优化设计。谢谢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