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学案型 课件(全单元共5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学案型 课件(全单元共5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一 常用化学仪器及化学试剂的取用
一、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应 容
器 直接受热 间接受热
蒸发皿 燃烧匙 烧瓶
试管
烧杯
锥形瓶

放 仪

(放固体) (放液体) (放气体)
(放液体)
广口瓶
细口瓶
集气瓶
滴瓶

用 仪


胶头滴管
药匙
镊子

量 仪

(量取液体) (称取固
体)
量筒 
托盘天平 

离 仪

分液漏斗

持 仪

坩埚钳
漏斗
长颈漏斗
铁架台
试管夹


试管架 试管刷 水槽 玻璃棒
酒精灯
二、化学试剂的取用
1. 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
2. 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触”“不闻”“不尝”。
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 :液体取 ,固体只需 。
最少量 
1~2 mL 
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试剂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试剂不能
,不能 ,更不能
,要放入 内。

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
室 
指定的容器 
3. 固体试剂的取用
(1)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里。
广口瓶 
(2)取用块状固体或密度大的金属用 ,步
骤:一横、二放、三慢竖。
镊子 
慢慢竖立的目的:防止块状固体打破试管底部。
(3)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固体用 或
,步骤:一横、二送、三竖立。
药匙 

槽 
送入底部的目的:

防止粉末状固体沾在试管口或试管
内壁 
(4)称取一定质量固体(拓展)
仪器: 。
注:①托盘天平一般精确到0.1 g;
②左 右 ,若左右放颠倒了,则固体的质量
= ;
③干燥固体可放在 上称量,易潮解或强腐蚀性
固体(如氢氧化钠)要放在 (如烧杯)
中称量。
托盘天平 
物 
码 
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纸 
玻璃器皿 
4. 液体试剂的取用
(1)液体试剂通常盛放在 里。
(2)取较多量液体——倾倒法
①瓶塞 在实验台(防止污染试剂);
②倒液体时,应使标签 (防止液体流下腐
蚀标签);
③瓶口 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倒入试管内;
④倾倒完毕后,立即盖紧瓶塞,放回原处。
细口瓶 
倒放 
朝向手心 
紧挨 
液体的倾倒
(3)取较少量液体——滴加
①一般用胶头滴管,先排气再吸液;
②吸取液体后,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
,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③ 放在容器口上方,以免污染试剂;
平放或倒
置 
垂直悬空 
④通用的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
试剂;
⑤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清洗,应直接放回原瓶。
(4)量取一定量的液体
仪器: 。
注:①量筒没有零刻度。使用量筒时,根据“就大就
近”原则选择合适的量程。
量筒、胶头滴管 
②先倾倒,接近刻度时改用 。
③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
保持水平。若仰视则读数 ,液体
的实际体积 读数;若俯视则读数 ,液
体的实际体积 读数。
胶头滴管 
凹液
面的最低处 
偏低 
大于 
偏高 
小于 
一、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1. 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C )
A. 烧杯 B. 试管
C. 量筒 D. 锥形瓶
2. 下列化学仪器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D )
A. 药勺 B. 坩锅钳
C. 水糟 D. 长颈漏斗
C
D
3. (2024·重庆)下列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 A )
A. 长颈漏斗 B. 蒸发皿 C. 烧杯 D. 酒精灯
A
4. 下列给出的仪器中:①试管;②烧杯;③烧瓶;④
滴管;⑤集气瓶;⑥量筒;⑦漏斗。
(1)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填序
号,下同)。
(2)加热时必须垫上陶土网的是 。
④⑤⑥⑦ 
②③ 
二、化学试剂的取用
5. 适合贴在装有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的试
剂柜上的警示标志是( A )
A B C D
A
6. 下列做法符合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的是
( B )
A. 用手直接取用试剂
B. 若未说明用量,按最少量取用
C. 将未用完的试剂丢弃或带出实验室
D. 实验后将剩余试剂放回原瓶中
B
7. 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D )
A. 用药匙取用粉末 B. 用纸槽取用粉末
C. 称量食盐 D. 取用块状固体
D
8. (2024·广安改编)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A. 闻气体气味 B. 滴加液体
A
C.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 D. 用滴管取液体
9. 某同学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后,得出了以下结
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 )
A. 没有说明用量时,取用液体试剂的体积一般为 1~2 mL
B. 用胶头滴管取液后,要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出
C. 用滴瓶上的滴管吸取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 为了避免试剂浪费,实验后多取出的试剂应该放回
原瓶中
A
三、化学用语积累
10. 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或符号。
氢 ; 磷 ; 硫 ;
铝 ; Na; Ca;
Cu; 汞 ; 银 。
H 
P 
S 
Al 
钠 
钙 
铜 
Hg 
Ag 
11. 下列实验数据中合理的是( D )
A. 用托盘天平称得5.67 g固体食盐
B. 用100 mL量筒量得5 mL氢氧化钠溶液
C. 用100 mL量筒量得89.56 mL氢氧化钠溶液
D. 用托盘天平称得56.7 g碳酸钠固体
D
12.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10.3 g食盐,称量时在右盘
中加入食盐,在左盘中加入砝码(小于1 g用游码),
则所称量食盐的实际质量( B )
A. 大于10.3 g B. 小于10.3 g
C. 等于10.3 g D. 无法确定
B
13. 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
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 mL;倒出部分液体后,如果将
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9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
体体积( A )
A. 小于6 mL B. 大于6 mL
C. 等于6 mL D. 无法确定
A
14. 请根据图示完成下列填空。
(第14题)
(1)写出下列序号所指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试管 
酒精灯 
烧杯 
集气瓶 
量筒 
玻璃棒 
(2)用于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填序号),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 。
(3)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序号,
后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是 。
⑤ 
水平相切 
① 
③ 
(第14题)
15. 化学实验要严格按要求进行,在横线上写出错误操
作造成的后果:
(1)实验用剩下的试剂放回原瓶:

(2)用量筒量取20 mL水仰视读数:

(3)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没有垫上陶土网:

污染原瓶试剂 
量取水的体积大于20 mL 
烧杯受
热不均匀,烧杯炸裂 
(4)称量易腐蚀性试剂时未使用玻璃器皿:

(5)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胶头滴管倒置:

托盘天
平被腐蚀 

体倒流,橡胶帽被腐蚀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P18~21)
1. 给物质加热的常用仪器是 。
2.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点: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
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禁止用
嘴吹灭酒精灯,必须用 盖灭;④洒出的酒精在
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酒精灯 
灯帽 
3. 加热试管时,应先使试管底部 ,然后
用酒精灯的 固定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
试管容积的 。
4. 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或乳胶管时,应先将导
管口 ,再稍稍用力插入。
5.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
也不 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均匀受热 
外焰 
 
用水润湿 
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三 走进科学探究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
明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
分析推理→形成结论
注: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
施实验或调查方案、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数据、形成结
论及建构模型、反思评价及表达交流等要素。
2.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着的现象;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
释。
二、探究: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点 燃 前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观察蜡烛 圆柱形,乳白
色,有轻微气

切下一块石
蜡,放入水中 不溶于水并能
浮在水面上 硬度较 ,
. 溶于水,密度比水
小 
难 
小 
燃 烧 时 在空气中,点
燃蜡烛,观察
火焰 火焰分
层,外层最
亮,内层最暗 三层火焰从内到外
称为 、
. 、 .
三 
焰心 
内焰 
外焰 
燃 烧 时 取一根火柴梗
平放入火焰
中,约3 s后取
出 火柴梗在火

的部位先变黑 处温度最

最外层 
外焰 
燃 烧 时 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 烧杯,片刻后取下烧杯,倒入少量
澄清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出
现 ;
澄清石灰水
变 蜡烛燃烧生
成 和

文字表达式:


干冷 
水雾 
浑浊 
水 
二氧
化碳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熄 灭 后 熄灭蜡烛 有一缕
从烛芯飘
出 石蜡的蒸气遇冷形

用燃着的火柴
点燃白烟,观
察现象 火焰顺着白烟
将蜡烛
白烟具有
,是石蜡小颗


烟 
白烟 
重新
点燃 
可燃
性 
1. 【实验反思】
(1)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
的 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
是石蜡蒸气冷凝后的 固体。
(2)检验某物质燃烧后有无水生成的实验方法是:在
火焰上方罩一个 的烧杯,通过观察烧杯内壁
有无 ,从而证明有无水生成。
碳 
石蜡 
干而冷 
水雾 
(3)验证某物质燃烧后有无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方
法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 的烧
杯,观察石灰水是否 ,从而证明有无二氧
化碳生成。
(4)注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描述。“蜡
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个描述属于
(填“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
蘸有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实验结
论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小明想要知道妈妈的金色项链是否由金制成,小红
提出“可以用火烧一下”,就“用火烧一下”这一过程
而言,属于探究中的( C )
A. 设计实验 B. 形成假设
C. 实施实验 D. 形成结论
C
2. 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
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 得到的。
实验 
实验 
二、探究: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3. 下列描述中,能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D )
A. 放出大量的热 B. 长度逐渐变短
C. 发出黄色火焰 D. 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B )
A. 水蒸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空气
D
B
5. 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描述,不属于现象描
述的是( C )
A.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最外层火焰最亮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
C. 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蜡烛片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
C
三、化学用语积累
6. 写出下列元素或物质的化学符号。
铁 ; 铜 ; 钙 ;
氯 ; 铝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Fe 
Cu 
Ca 
Cl 
Al 
O2 
H2O 
CO2 
7. 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
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 )
A.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B.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C.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D.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
固体是什么
A
8.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小丽得出如下结论,
错误的是( B )
A. 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B. 蜡烛燃烧仅生成二氧化碳
C. 燃烧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蜡烛熄灭后冒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后的固体小
颗粒
B
9.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
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
是 。
小 
蜡烛熔化 
(3)如图所示,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
火焰中,约3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的 (填
“a”“b”或“c”)处最先变黑。
结论:火焰的 部分温度最高。
c 
外焰 
[第9(3)题]
(4)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
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
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澄清石灰水 。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 和 。
(5)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
烛 (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烧。
水雾 
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能 
10. 某化学小组的两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
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3 s后取出,
现象如图A所示,这证明蜡烛焰心处 。
温度最低 
(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将一个干而
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
质。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
的 。
炭黑 
(3)两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
究: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如图B),发现
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端
管口产生火焰。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 焰心气体
含二氧化
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
璃管上方罩一个
蘸有澄清石灰水
的烧杯 a.
假设①
不成立
澄清石灰
水不变浑浊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②: 焰心气体
只有石蜡
蒸气 取一支较长的细
玻璃管,用湿冷
毛巾包住中部,
将玻璃管下端插
入焰心,上端管
口试用火焰点燃 b.
假设②
成立
上端管口
无火焰产生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②: 焰心气体
只有石蜡
蒸气 取下长玻璃管,
打开湿毛巾 c.

假设②
成立
玻璃管中部
有白色固体出
现 (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实验(教材实验1-1)
实验
变化前
的物质 液态的水 固态石蜡 无色氢氧化
钠溶液 颗粒状大理

变化时
发生的
现象 玻璃片上
出现
固体变

加入硫酸
铜溶液后
出现
大理石表面

产生,大理
石逐渐
,烧杯
中澄清石灰



珠 

体 

色沉淀 
气泡 

解 
变浑
浊 
变化后
的物质 气态的水
(水蒸气) 液态石蜡 蓝色的氢氧
化铜沉淀等 二氧化碳气
体等
变化后
有无 新物质
生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念 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 汽油挥发、铁水凝
固、冰糖研碎等 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
酿酒等
没有 
有 
伴随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
状、大小等发生变
化 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
沉淀等,并伴随着能量的变
化,常表现为 、
. 、 等
本质 区别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放热 
吸热 
发光 
是否生成新物质
注:①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但是有
发光、放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
泡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
②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车胎爆炸、气球
爆炸;化学变化:火药爆炸、燃气爆炸。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对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
的性质 物质在 中
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变化 
化学变化 
常见 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硬度、熔沸点、密
度、溶解性、导热
性、挥发性等 助燃性、可燃性、氧化
性、还原性、酸碱性、
热稳定性、毒性等
性质 确定 器官感知或仪器测定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
表现出来
2. 实验(教材实验1-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一集气
瓶氧气和一集
气瓶二氧化
碳,观察它们
的颜色,闻一
闻气味 无色、无味 在通常状况
下,氧气和二
氧化碳均为无
色、无味的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点燃一根小木
条,将其分别
慢慢地放入盛
有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集气瓶
中 木条在氧气

,木条在
二氧化碳
中 氧气能
,二氧
化碳一般


燃烧得更
旺 
熄灭 
支持
燃烧 

燃烧也不支持
燃烧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
伸入集气瓶,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为二氧化
碳;若木条燃烧得更旺,则该气体为氧气 
 (1)实验室闻气味的正确方法:

用手轻轻地在瓶
口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3. 性质和变化的比较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特
有的 ,是变化
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
,是物质性质的具
体表现
属性 

程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它能发生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体
现出物质的性质
注意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会在叙述物质变化的
基础上加一些表示能力的字眼,如
“能”“易”“难”“会”等
例: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
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
于化学变化的是 。(均填序号)
A.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B. 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C. 泼水成冰
D. 酒精易挥发
D 
B 
C 
A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1.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
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如下:
(1)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变化前、
变化中、变化后。
(2)可以把观察内容分为三类:①形态:包括物质
的状态(气、液、固)、溶解、沉淀的析出、气泡、
气味等;②外观:包括物质的颜色、烟、雾、浑浊
等;③能量:包括物质变化中发生的光、电、热、
声、爆(炸)等。
(3)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分成三种类
型:①物质燃烧实验;②加热固体物质实验;③在溶液
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2.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产物和特征现象的观察。如铁丝在氧气
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是针对产物的,“火星四
射”是其特征现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
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
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
体”;
②要明确“光”和“火焰”及“烟”和“雾”等概念
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具体区别见本书第二单元
课题2)
(3)要用科学的化学术语描述,不能口语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2024·重庆)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
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扫地 B. 生火
C. 摘菜 D. 提水
B
2. 四月春意盎然,正是踏青春游好时节。下列有关活
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A. 观赏桃花 B. 登高远眺
C. 野外垂钓 D. 围炉煮茶
D
3. 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的本义一定体
现化学变化的是( C )
A. 盲人摸象 B. 南辕北辙
C. 火中取栗 D. 绳锯木断
C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下列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颜色 D. 密度
A
5. “84”消毒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杀灭细菌和病毒、
预防疾病并抑制传播的产品。下列对“84”消毒液的描
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B )
A. 有强氧化性
B. 无色或淡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C. 见光易分解
D. 可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
B
6. 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
有关的是( A )
A. 用天然气煮饭 B. 用铁锅烧水
C. 用钨制灯丝 D. 用氢气充气球
A
三、化学用语积累
7. 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或符号。
氢 ; 氧 ; 碳 ; 氮 ;
S; 磷 ; 铁 ; 钾 ;
Mg; Mn; Cl。
H 
O 
C 
N 
硫 
P 
Fe 
K 
镁 
锰 
氯 
8. 重庆热门旅游景点洪崖洞,主要有吊脚楼、仿古商
业街等景观。洪崖洞的下列商业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B )
A. 木制雕刻 B. 炭火烧烤
C. 现场素描 D. 手机贴膜
B
9. 下面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其中能从本质上说
明铁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D )
A. 剧烈燃烧 B. 火星四射
C. 放出大量的热 D. 生成黑色固体
D
10.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B )
A. 木炭较稳定
B. 氮气的熔沸点很低
C. 乙醇能燃烧
D. 铁制品易生锈
B
11. 《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
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
12. 如图所示,下列三个事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③
(第12题)
A
13.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下列对
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有所不同
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有所不同
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有
所不同的物质
D
14.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D )
A. 天然气能燃烧——可用作燃料
B. 铜丝易导电——用于制作电线
C. 钢硬度大——用于制刀具
D.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供给呼吸
D
15. 酒精是乙醇的俗称,用途广泛。阅读下列短文,将
相应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酒精是一种无色液体;②具有特殊气味,易挥发;③
能溶于水;④也常用于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⑤酒精易
燃烧;⑥常作燃料使用,是一种绿色能源;⑦酒精受热
汽化;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
酒精的化学性质是 ;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
①②③ 
⑤ 
⑦ 
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
酒精的用途有 。
⑧ 
④⑥ 
16. 有人说爆炸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
化,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17. 蔗糖和食盐是家庭中的常备调味剂,但它们的性质
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1)共同的性质是
(答一点即可)。
该说法是正确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如气球爆炸属于物理变化,鞭炮爆炸
属于化学变化 
都是白色(或都是固体或都能溶
于水等) 
(2)利用性质差异,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分别鉴别
它们(合理即可)。
操作 现象 结论
物理 方法 是蔗糖
是食盐
化学 方法 分别取样品, 在火焰上灼烧 会炭化烧焦 是
不会炭化烧焦 是
分别取样
品尝味道
有甜味
有咸味
蔗糖 
食盐 
常用化学仪器及化学试剂的取用(P14~18)
1. 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里。
2. 取用粉末状试剂时,一般用 或纸槽将试剂
送到试管底部;取用块状试剂可用 夹取。
3. 液体试剂通常盛放在 里,常用倾倒法
取用。
广口瓶 
药匙 
镊子 
细口瓶 
4. 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时,常用 量取液体体
积。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量筒 
液体凹
液面的最低处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二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一、物质的加热
1. 热源——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
(1)火焰结构:火焰分为 、 、
三层,其中 温度最高。
外焰 
内焰 

心 
外焰 
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2)使用“三”禁止:
(3)意外处理: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
抹布扑盖。
注:①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一般为酒精灯容积的 ~ 。
②酒精灯不使用时,要盖好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无法
点燃。
2. 用试管加热物质的操作要点
(1)试管外壁应保持 ,防止受热不均,试管
炸裂。
(2)试管夹从 套上和取下,夹在离试
管口 ~    处,手握 ,大拇指不能放在
短柄上。
干燥 
试管底部 
 
长柄 
(3)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以防
液体喷出;试管口应向 与桌面成45°,以增大受
热面积;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上 
(4)加热固体时,试管口通常应 (防
止加热时产生的液体倒流使试管底部炸裂)。
(5)用酒精灯火焰的 部分加热,先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后对准试剂部位集中加
热。
(6)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芯,
以免玻璃仪器炸裂。
略向下倾斜 
外焰 
预热 
(7)热的试管不能立即冲洗,应自然冷却后再洗。
小结:用试管给物质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①试管外壁有水;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③没有预热;④加热时试管底部碰到灯芯;⑤未冷却就立即用冷水冲洗。
二、仪器装置的连接
1. 连接要点
(1)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或乳胶管时,先把导
管口 ,然后转动插入。
用水润湿 
(2)给试管、玻璃容器塞橡胶塞时,左手拿容器,右
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
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损坏容器。
注: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为 ,

从下到上 
从左往
右 
2.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原理:气体受热膨胀,形成 差。
方法:①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②后用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 ,说
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压强 
气泡冒出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振荡洗涤、试管刷洗涤。
洗净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
不 。
注:洗净的试管应 在试管架上。
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倒扣 
一、物质的加热
1. 如图所示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
A B C D
A
2. 安全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D )
D
A B C D
3. 加热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的是( A )
A. 试管里装有水
B.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C. 加热时,试管未先均匀受热
D. 很热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A
二、仪器装置的连接
4. 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 将橡胶塞旋进容器口
B. 将试管竖立在桌上,往下使劲塞入橡胶塞
C. 玻璃导管口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D. 玻璃导管口沾水后旋进橡胶塞的孔中
B
5. 在添加试剂正式进行实验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
是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一套常见
的装置,若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可以
,如果观察到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第5题)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把导管的一端
浸没在水里,双手紧握试管 
导管口有
连续气泡冒出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A. 振荡试管 B. 取用液体
C
C. 放置洗过 D. 塞橡胶塞
的试管
7.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C )
A. 仪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
B. 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C. 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D. 仪器内壁一点水都没有附着
C
四、化学用语积累
8. 写出下列元素或物质的化学符号。
碳 ; 氧 ; 磷 ;
硫 ; 铜 ; Mg;
铁 ; Si; 锰 。
C 
O 
P 
S 
Cu 
镁 
Fe 
硅 
Mn 
9.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
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
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
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
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C )
A. ①③⑤⑥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C
10. 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基本实验操
作中试管口朝向正确的是( C )
A. 倾倒液体 B. 取用固体
C
C. 加热液体 D. 加热固体
11. 试管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之一,下列用到试
管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A. 检查装置 B. 加热液体
A
C. 取用化学 D. 处理废弃
气密性
试剂
溶液
12.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
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实验操作要规范化,下列操作中正确的
(填序号)。
A. 制备气体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实验用剩的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中
C.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D. 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 自己
E. 实验结束后,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
F. 往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容器放在桌面上,然后使
劲塞进塞子
AC 
(2)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
对应的横线上。
A. 防止试剂污染 B. 防止试管破裂
C. 减小实验误差 D. 防止液体溅出
①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
的 : 。
②加热完试管后,不能立即用水冲洗试管: 。
D 
B 
③实验后用剩的试剂,不放回原瓶: 。
④量取8 mL液体时,选用10 mL量筒而不选用100 mL
量筒: 。
A 
C 
13. 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
能保障化学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块状大理石需要用 (填仪器名
称)。
(2)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
;若仰视读数,则读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体积。
镊子 
液体凹液面
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小于 
(3)在取用硫酸铜溶液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应该
取 毫升。
(4)给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是 。
1~2 
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液体倒流使试管底部炸裂 
走进科学探究(P21~24)
1. 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 是
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是获取科学知识、
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
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
和推理得出结论。
实验 
实验 
科学探究 
3.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2.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
焰心 

焰 
外焰 (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整理与复习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 ( × )
(2)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 √ )
(3)燃烧、锈蚀一定是化学变化。 ( √ )
(4)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 × )
(5)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 √ )
×


×

2. 下列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认识,请判断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酒精挥发——物理性质。 ( × )
(2)酒精易挥发——物理变化。 ( × )
(3)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化学变化。
( √ )
(4)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化学性质。
( √ )
×
×


3. 下列关于物质取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
序号)。
②⑥ 
4. 写出下列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1)倾倒
液体时瓶塞
正放
瓶塞可能沾染桌面杂质,污染试剂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2)倾倒
液体时,试
剂瓶标签没
有朝向手心
不慎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3)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口滴加液体
(4)取完液体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
滴管外壁上的杂质可能污染试剂
液体流到滴管胶帽处,腐蚀胶帽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5)用水
冲洗滴瓶的
配套滴管
使瓶内溶液稀释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6)使用
量筒量取液
体时,视线
没有与凹液
面最低处保
持水平 仰视:
俯视:
量取的液体偏多 
量取的液体偏少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7)给试
管中的液体
加热时,液
体超过试管
容积的
液体受热沸腾,可能飞溅出来
不规范操作 可能导致的后果
(8)试剂
使用完后没
有及时塞上
瓶塞

空气中的物质可能和瓶内试剂反应,使试
剂变质
一、选择题
1. (2024·重庆)制作豆腐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
化学变化的是( D )
A. 挑选黄豆 B. 研磨制浆
C. 过滤豆渣 D. 燃火煮浆
D
2.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与环境保护相符的
是( B )
A. 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B. 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C. 露天焚烧塑料垃圾
D. 直接掩埋废旧电池
B
3. 下列前者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后者描述的是物理性
质的是( C )
A. 纸张破损 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 氧气有氧化性 酒精挥发
C. 氢气有可燃性 氧气是无色气体
D. 石蜡能熔化 粮食酿酒
C
4. 下列仪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的是( B )
①量筒 ②试管 ③燃烧匙
④集气瓶 ⑤烧杯 ⑥烧瓶
A. ⑤⑥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B
5. 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的下列实验现象错误的
是( D )
A. 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C. 蜡烛燃烧时上方有少量黑烟产生
D. 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6. 下列有关仪器图示与名称吻合的是( B )
A. 锥形瓶 B. 漏斗 C. 长颈漏斗 D. 药匙
B
7. 在汽车加油站见到的油罐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
图标是( C )
A B C D
C
8. 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C )
A. 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B. 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未及时盖瓶塞
C. 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 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干净再放回原滴瓶
C
9. (2024·南充改编)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
D
A B C D
10. 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B )
A. 加热液体 B. 量取液体
C. 滴加液体 D. 取用固体
B
11. 小刚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地将食盐放在右
盘里,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3.5 g(1 g以下用游码),则
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A )
A. 12.5 g B. 13 g
C. 14 g D. 14.5 g
A
12. 一同学欲从量筒中取出部分液体,他先俯视凹液面
的最低处,读出读数为50 mL,倒出液体后,他又仰视
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读数为10 mL,则他实际倒出的
液体体积( C )
A. 等于40 mL B. 大于40 mL
C. 小于40 mL D. 不能确定
C
二、填空题
13. 阅读下面一段资料:
①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③可用于充灌探空气球。④氢气具有可燃性,⑤点燃氢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⑥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发现烧杯内壁附着有水珠,⑦氢气燃烧产生大量的热,⑧可以作气体燃料。
以上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是用途。(均填序号)
①② 
④ 
⑤ 
⑥⑦ 
③⑧ 
1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实验室取用化学试剂一般都要节约,没有说明用
量时,液体一般取 。
(2)取用15 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
序号)。
A. 5 mL量筒 B. 10 mL量筒 C. 20 mL量筒
D. 胶头滴管 E. 玻璃棒
1~2 mL 
CD 
(3)若某同学量取液体时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读出读数为20 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 . 20 mL(填“<”“>”或“=”)。
(4)小白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16.6 g食盐,称量时发
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填序号)直至天平
平衡。
A. 将游码向左移动 B. 在右盘加入少量食盐
C. 在左盘加入少量食盐 D. 将游码向右移动
< 
C 
(5)若小花同学同样称量16.6 g食盐(若1 g以内用游
码),称量结束后与小白同学的食盐相比明显偏少,可
能造成食盐质量偏少的原因有 (填序号)。
A. 食盐和砝码放反了
B. 左右两盘均未放称量纸
C. 砝码缺损
D. 天平未调平,指针偏右便开始称量
E. 游码未归零时就调节天平至平衡便开始称量
ACE 
(6)小李同学在做完“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实验
后,发现试管已经破裂。请你帮他分析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至少写三个原因):
① 。
② 。
③ 。
试管外壁有水 
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没有预热 
三、实验题
15. 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第15题)
(1)写出仪器名称:
A: ;
D: ;
E: ;
H: 。
试管 
漏斗 
胶头滴管 
铁架台 
(2)加热少量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
号,下同)。
(3)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要用到的仪器是 。
(4)用于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 。
(5)需要垫陶土网加热的仪器是 。
ACI 
E 
F 
B 
(第15题)
16. 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
【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焰心。但在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
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李明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了如下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外焰 

焰 
【形成假设】
①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1)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 (填序号)。
(2)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
烟上,发现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① 

蒸气 
(3)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
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可燃,
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前两空均填序号),因为

③ 
①②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1. 元素符号:
氢 ;氧 ;碳 ;氮 ;硫 ;
磷 ;钾 ;镁 ;
钙 ;铝 ;氯 ;铁 ;
锰 ;汞 。
2. 物质化学符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
H 
O 
C 
N 
S 
P 
K 
Mg 
Ca 
Al 
Cl 
Fe 
Mn 
Hg 
O2 
H2O 
CO2 
单元化学用语汇集
空气的组成(P30~32)
1.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用反应的文字表
达式表示): ;
其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
约 。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
空气 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
体 二氧化
碳 其他气体
体积 分数 0.94% 0.03% 0.03%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
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78%
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