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目标与素养1. 认识同一律的含义、公式表示和要求。 2.认识矛盾律的含义、公式表示和要求。3. 认识排中律的含义、公式表示和要求。情境与问题1. 通过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示例评析”“相关链接”中的事例, 认识同一律对思维的确定性要求。2.通过思考讨论教材中三个“探究与分享”中提出的问题,理解矛 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3. 通过阅读、交流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示例评析”中的材料,认 识排中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过程与方法1.通过示例分析法、交流法、研讨法,了解同一律的含义、公式表 示和要求。2.通过示例分析法、研讨法、交流法,了解矛盾律的含义、公式表 示和要求。3. 通过示例分析法、交流法、研讨法,了解排中律的含义、公式表示和要求。重点1. 同一律的含义、公式表示、要求。 2.矛盾律的含义、公式表示、要求。 3.矛盾律的含义、公式表示、要求。 4.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重要作用。难点1. 特定条件下对同一律的理解。2. 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之间的区别。一、教学导入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某报纸曾经登载了这样一段文字:美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自然就像图画一样艳丽、壮美。人们的外表、美的心灵、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也像画一样使人心旷神怡,陶醉在优美的情景中。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关和关术有联系,但美术和生活中的美并不 是一回事。从逻辑的角度讲,这犯了什么错误 二、主题探究活动主题探究活动(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 认识同一律多媒体出示下面的材料:A:“我们今天就一起去书店吧,到明天我们要买的那本书可能被卖掉 了。”B:“不可能被卖掉。”第二天,那本书没有被卖掉。根据这个情况,B就说:“看到没有, 你还说它会被卖掉呢!”请问:在这一争论中,A 和 B有无错误 如果有,是什么样的错误 提示:(学生讨论后)A 的主张是去不去书店的问题,B 与 A 争论的 是书是否被卖掉的问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1)合乎逻辑的思维有什么特点 怎样理解这个特点 (2)同一律可以用怎样的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什么 (3)逻辑上的同一律对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违反要求会 犯什么错误 (4)怎样理解同一律的特定含义 交流展示:(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 不定。(2)通常用公式“A 是 A”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 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 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4)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 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2. 教材问题研讨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思考: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 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提示:甲所说的“别人”是指打牌以外的人;乙所说的“别人”是指 除甲以外的没打牌的人。也就是说甲、乙对话中的“别人”的含义不 同,乙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狡辩。主题探究活动(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 认识矛盾律多媒体出示下面的材料:一位经常劫富济贫的使客决定打幼一位大财主,但是这位财主雇用了 很多保保,如果硬碰硬的话,侠客没有成功的把握,于是他想出一个 很好的计策。一天,他借来几两黄全,在财主家的空地上筛了起来。 一会儿,财主带着众多保保外出,看着佚客的举动很奇怪,便上前问 道:“喂,你这是干什么呢 ”“先生,我正在种金子呢!”使客回答说。财主听了十分好奇地说:“快告诉我,种了金子会有收成吗 ”“当然有啊,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收割,把长出的金子收回来。”财主一听分外眼红,他想: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可不能错过。于是他 笑着与侠客商量:“你种这点金子能发多大财啊,要种就多种点。如 果种子不够,我可以给你啊,我有的是金子。等你种出来,给我八成 就行了。”“那太好了,先生!”侠客满口答应。一会儿,侠客便到财主家拿了10千克黄金。一个星期后,他给财主 送去了18千克黄金。财主打开口袋一看,金光闪闪,十分耀眼。他 乐得合不拢嘴,于是立即吩咐手下,把库里的几箱金子全部搬出来交 给侠客。侠客找来马车,将金子运回家后全部分给了当地穷人。一个里期过去后,侠客空着手来到财主家。财主见他愁眉苦脸,着急 地问:“金子呢 需要大车去运吗 ”侠客忽然哭了起来,说:“真倒霉啊,你不见这几天一滴雨也没有下 吗 咱们的金子都干死了,别说收成,就连种子也赔了!”财主听了,气得扑了过来,抓住侠客的衣服高声骂道:“胡说八道, 我不相信你的鬼话,你想聊谁 金子哪有干死的!”侠客说:“这就奇怪了,你要是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会相信金子 种上能长呢 ”财主的嘴巴就像塞了一团棉花,张得大大的却说不出 话来。思考:你知道财主为什么被侠客问得说不出话来 提示:侠客将财主拉到了自相矛盾的窘境。结合上述材料,思考:(1)为什么在思维活动中要遵循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2)矛盾律可以用怎样的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什么 (3)矛盾律对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违反要求会犯什么错 误 (4)“自相矛盾”和“客观矛盾”有什么不同 (5)怎样理解矛盾律的特定含义 交流展示:(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 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通常用公式“A 不是非A” 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 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 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4)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 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 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5)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 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2. 教材问题研讨(1)阅读教材第12页上方的“探究与分享”,思考:该告示牌上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提示:不成立,因为告示中的“一触即死”和“违者法办”自相矛盾, 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2)阅读教材第12页中间的“探究与分享”,思考: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示:第一个是自相矛盾的,“方”和“圆”相矛盾。第二个不是自相矛盾的,“静”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而“噪” 与“鸣”是环境描写,二者并不属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违反 矛盾律。第三个不是自相矛盾的,“有限”和“无限”属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 事物的客观矛盾。第四个是自相矛盾的,“紧张”和后面的“不知不觉”相矛盾,违反 了矛盾律的要求。主题探究活动(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 认识排中律多媒体出示下面的材料: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作《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富家 少女鲍西亚集美貌和才能于一身,许多王公贵族纷纷前来求婚,但是 她自己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她的亡父在遗嘱里要她猜匣为婚。鲍西 亚有三只匣子,分别为金匣子、银匣子、铅匣子,三只匣子上分别刻 着三句话,在这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放着鲍西亚的肖像。鲍西亚许诺,如果有求婚者能通过这三句话,猜中肖像放在哪个匣子中,她就嫁给 这个人。并且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金匣子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在金匣子中。 铅匣子上刻的一句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思考:(1)合乎逻辑的思维为什么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排中律可以用怎样的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什么 (3)排中律对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违反要求会犯什么错 误 (4)你能推断材料中的肖像在哪个匣子中吗 (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遵循这些规律有什么重要作用 交流展示:(1)合平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 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 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通常用公式“A 或者非A” 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 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 成的论断“A” 和“非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 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4)肖像在铅匣子里。金匣子上面的话与银匣子上面的话是互相矛 盾的,不可能都是假话,其中必有一句是真话。根据三句话中只有一 句话是真的提示,真话必然在金匣子或银匣子上。由此可知铅匣子上 面的话只能是一句假话,故此可断定肖像在银匣子里。(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 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2.教材问题研讨阅读教材第12页下方的“探究与分享”,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 合乎逻辑,为什么 提示:不合乎逻辑,因为对于该部古典作品是否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没有作出明确的表态,不符合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三、课时小结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同一律、矛 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 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 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教学研讨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是本课时学习的核心内容。由于逻辑思维的三大 规律比较抽象,所以我们在学习每一个规律的过程中,采取了材料启 发思考、讲解帮助理解、讨论帮助领悟的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 化解学习难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了三个层次的问题,即三 大规律的内涵问题、公式表示问题、常见的错误问题。在本课时教学 设计中,有三个相关问题值得探讨:是否借助表格整理逻辑思维三大 规律;是否配备一定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是否再次强调逻辑 思维规律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备课资料排中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排中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具体要求如下:1. 法律用语不容摸棱两不可案情认定是不容含糊的,或者A, 或者非A, 必须明确,不能既不是 A 又不是非 A。例如,某人死亡,或者是自杀,或者非自杀,二者必 居其一。如果否定是自然死亡,就要肯定是非自然死亡,反之亦然。 起诉意见、审判结果必项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例如,某被告的行为 是否触犯了刑法,构不构成犯罪,相关审判意见必须明确,不容含糊。 此外,再审判决和再审裁定对于原审判决的意见,如定罪是否准确, 量刑是否适当,是撤销原判或是维持原判,都要作出明确的结论。2.在审讯中,禁止使用不正当的复杂问句不正当的复杂问句包含了一个错误的或者是未经证实的预设,对方不 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意味着承认了这个预设。在审讯中,故 意使用不正当的复杂问句是变相诱供或套供。例如,关于犯罪嫌疑人 甲是否参与过某起共同犯罪活动,我们尚未证实,其本人也没有承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讯人员提问:“你愿意揭发你的犯罪同伙的罪 行吗 ”如果犯罪嫌疑人甲一时紧张,顺口就答:“我愿意。”就等于 承认了自己是犯罪同伙的一员。问题是,被讯问者在紧张不安的情况 下所作的回答,究竟肯定或否定了什么,有时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这种审问的结果只会给工作带来麻烦。当然,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某 人的犯罪事实,那么,在审讯中使用复杂问语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 有益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一切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在传统逻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保证思 想的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任何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思想都是无 效的。不确定的、自相矛盾的、模棱两不可的思想,既不能反映客观 事实,也无法表达任何思想,更不能指导人的行为,因而是无效的, 应该予以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