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5.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 的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2、第一目“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 介绍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 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3、第二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 容,介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分析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阐明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 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科学精神: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3.公共参与:明确法治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提高建设法治国家的自觉性。三、学情分析1、通过必修一和必修四第一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对生产力、生产关 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有初步的了解,具有了超越感性 认识的唯物史观思维雏形,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了基本知识铺垫。2、本框题内容理论性强,尽管有必修一和必修四第一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在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上还是 存在一定的难度。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基 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社会发展总趋势这些概念是核心概念,理解起来难度 较大。4、学习这一框题,学生正处于高二学段的第一学期,其认知方式已经逐步由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但是,辩证思维能力还尚未成熟。基于高中思想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哲学课程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科学精神,但这是一个“慢 过程”。四、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五、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分享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新质生产力创新升级》,思考: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 什么作用 第一标题探究与分享:1.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马克思说:“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 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1.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 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 产 方 式 = 生产力+生产关系观看视频《新质生产力创新升级》,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生产力:②生产关系: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 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2)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 ) 地 位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人类利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劳动者(人)—劳动对象(对象)劳动资料(工具)谁来改造改造什么怎么改造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4 .生产关系:( 1 ) 含 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其他两个方面)、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私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雇佣剥削、平等互助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内容:生产关系)观看视频《新质生产力创新升级》,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①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探究与分享: (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是什么 ①经济基础:②上层建筑: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是什么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 总和。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 施。(A生产资料公有制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E按劳分配制度F人民大会代表制度经济基础G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H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上层建筑)探究与分享: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什么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关系:(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制度、组织和设施决定反作用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反作用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 (1)基本矛盾:生产力)(2)基本规律: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 (1)基本矛盾: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基本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知识拓展】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区 别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 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 盾。联 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 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 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第二标题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回顾人类社会走过的历程:高级低级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思考:由此可见,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道路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分别是什么 ①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过程: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探究与分享:2、杜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2、杜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杜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的 实现。(即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探究与分享:3、阶级杜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3、阶级杜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 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探究与分享:(分三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4、社会主义杜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①基本矛盾:②解决途径:③未来前景: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4、社会主义杜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①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 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②解决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③未来前景: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 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知识拓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区 别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 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 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联系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社会基 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 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知识拓展】①不能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课堂总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通过实践不断角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曲折的实现途径)【易错辨析】1.必须充分发挥生产关系作为最革命因素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示 ×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2.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示 ×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3.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提示 ×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 济基础的发展。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 )提示 √【课堂练习】1、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党和国家推动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工作。通过三年 行动,国资国企在公司治理、经营机制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进一步强化了国有 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①是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的有效举措②通过完善生产关系以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③说明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都能带来社会的进步④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的直接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国企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①排除。推动国 企改革三年行动是通过完善生产关系以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让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符合题意。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正确社会意识才能促进 社会发展,③不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主 义自我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 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 )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故①错误。 材料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各种思想观点和意 识形态,国家设施、法的观点等都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故②④正确。“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强调的是一定 的社会政治、精神和法律等上层建筑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故③不符合题 意。故本题选C。3、2023年5月,教育部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到2025年,我国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从 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这体现了(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新调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教育部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属于上层建 筑的调整,①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②不符合题 意。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体现了社会存 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③符合题意。教育部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 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 专业,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新调整,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八、教学反思本课的原理不难讲,内容也不多、较之前面的矛盾观来说学生也比较好理解, 但原理非常宏观,要举出合适的例子难度还是比较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 了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学素材多样化、比较丰富,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二是所选材料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选用的数据都是最新的,例子也是最新 的,体现时代气息。三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学习,由老师引出材料,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如何把“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宏观内容 具体化,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过渡上欠自然,较为生硬。这可能是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对课本的思考还不够。谢谢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