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梳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改革科举制:戊戌变法废八股、清末新政确立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2.1905年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成为清政府主要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考试权独立、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和任用
2.北洋政府时期:考试选官制与甄别选官制、标志着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选官机构为考试院、选官条件为成年男女
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难以推广实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务员制度:2005年正式形成、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增强了国家管理人员建设活力
【巩固提升】
1.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2.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职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已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完全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开创性 D.体现现代文官制度基本框架的构建
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贯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4.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5.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6.自1933年4月至1936年年底,国民政府新任人员中有90%以上的简任官、88%以上的荐任官、63%以上的委任官受过专科及以上的教育。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官员选拔有浓厚的党派性 B.考试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公务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D.公务员考试是任官的唯一途径
7.根据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员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事实上,如史鼐1920年任主事,杨晋源1924年任佥事,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
A.公务员选拔体现出新旧交织的特征 B.注重对官员的甄别审查
C.文官制度实施过程中效度出现偏差 D.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
8.“即便是主张废科举的人士,到后来才发现科举制的废止,等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政治根基突然铲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科举制的废除意味着儒家文化的灭亡
B.废除科举制在当时导致极大社会混乱
C.科举制的废除为辛亥革命开辟了道路
D.科举制的废除导致了传统社会的消亡
9.有学者指出,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进入新学堂除了需要花很多钱外,还有年龄的限制。以前百岁也能做童生,并且此举还被看作是天下盛世的表现,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加剧了清王朝统治危机 B.破除了旧的人才价值观
C.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断层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行政职能日益扩张,要求将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在美国,集中地体现在1883年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行政管理应置身于党派政治的范围之外,文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政治责任由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政务官)承担,政治官员代表政府对议会或公民负责;行政人员(事务官)承担行政责任,通过规则对政治官员负责,最终对人民负责;事务官不随政府更迭而进退,其职务由法律保障,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辞退和开除。
——摘编自杨代福《美国文官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展开,不仅干部数量迅速扩大,而且其结构和类型也日益复杂。1953年,党中央拟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决定将管理干部与管理业务相结合,逐步建立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分级分部管理体制。1955年,党中央颁发《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根据“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加以管理”的原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管理的范围是下两级机构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
——摘编自罗国亮《干部人事制度:新中国60年的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体现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从干部(文官)制度改革中得出的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C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仅是该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 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题干所述“法令”涉及文官考试的多个方面,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D项正确;题干所述“法令”只涉及文官考试的相关情况,不能预示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在吸收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并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文官考试思想,C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考试特点,故A项正确。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党派性,故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故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知,这一做法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公务员的要求,不是选官,排除B项;对于公务员党性的要求会降低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排除C项;当时中共没有机会参政议政,因此并不能剥夺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概括了建国以来因不同时代的需要而选拔干部的标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故B正确。A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决定”说法片面,排除。题干涉及的并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故排除D。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3年4月至1936年年底,国民政府新任人员……受过专科及以上的教育”,可得出这一时期政府较多新任人员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反映出公务员的素质得到进步,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政党与官员的选拔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考试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公务员考试是任官的唯一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文官考试合格人员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员学习满后即可分配岗位,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有些合格人员学习期满的几年后才被分配岗位,出现了考试与任用出现偏差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公务员选拔方式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北洋军阀时期文官任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注重对官员的审查,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的废止,等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政治根基突然铲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使得传统的封建秩序及其官僚系统和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丧失,从而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意味着儒家文化的一个载体不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就灭亡了,其正统地位到新文化运动时才被动摇,排除A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当时并未发生大的社会混乱,排除B项;科举制的废除导致了传统选官制度的消亡,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传统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当时进入新学堂必须花费很多钱,同时还有年龄的限制,说明其存在较大的问题,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才价值观的变化,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百姓赋税负担的影响,排除C项;科举制的废除,并没有造成人才培养的断层,排除D项。
10.答案:(1)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政治中立;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或“两官分途”);职务常任。
(2)原则:党管干部;双重管理体制;中央管理重要职务干部;下管两级原则。
(3)启示:干部(文官)制度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干部(文官)制度建设要注重稳定性与延续性;干部(文官)制度建设要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等。
解析:(1)特点:根据“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可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要求将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可得政治中立;根据“要求将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可得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根据“事务官不随政府更迭而进退,其职务由法律保障,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辞退和开除”可得职务常任。
(2)原则:根据“决定将管理干部与管理业务相结合,逐步建立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分级分部管理体制”可得党管干部、双层管理体制;根据“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加以管理”可得中央管理重要职务干部;根据“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管理的范围是下两级机构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可得下管两级原则。
(3)启示:根据材料中英国和中国的干部或文官制度改革和所学知识,答案要点包括:干部(文官)制度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干部(文官)制度建设要注重稳定性与延续性;干部(文官)制度建设要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