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知识点梳理】
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1.早期国家: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
2.春秋战国·儒法之争
(1)核心观点:儒家主张德治与人性善;法家主张法治与人性恶
(2)儒家:孔子(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节用爱民)、孟子(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3)法家:商鞅(奖励耕战、严刑峻法)、韩非(法术势驾驭群臣、赏罚分明、以法为教)
(4)影响:儒家德治思想不利于富国强兵;法家法治思想为秦统一天下奠定理论基础
二、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秦朝以法治国、两汉《九章律》、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
2.教化:汉武帝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尊卑亲疏、唐朝重视国家礼治与基层教化
三、宋元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两宋《宋刑统》、明朝《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清朝《大清律例》
2.教化
两宋:程朱理学与乡约教化(儒学士人自发教化乡里百姓)
明清:明后期乡约带有强制性;清朝乡约最终与法律合流
【巩固提升】
1.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告,声称“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而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的。该文告( )
A.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 B.提出了尊重民俗的原则
C.推动了儒法两派思想合流 D.警示了严刑峻法的危害
2.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
A.宣传政府律令 B.规范官员行为 C.教化民众百姓 D.稳定社会秩序
3.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面视其亲疏关系量刑大异。这说明唐律( )
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总结了前代法律的实践经验
C.深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 D.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4.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中晚期编撰的《摩西法典》中规定:击打父母者有罪,将会被处死。同时期中国的《唐律疏议》也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伤者,流三千里;伤者,徙三年。这说明当时东西方( )
A.文明在交流中互鉴 B.国家治理重视家庭伦理
C.法律逐渐发展成熟 D.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
5.西周时,嫁娶使用媒人已成风俗习惯,后世婚姻关系一直遵循着这一婚姻缔结方式。到了唐代,“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唐律疏议·户婚》),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媒人制度”。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C.反映政府积极维护周朝礼制 D.加重了民众的家庭负担
6.《唐六典》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带往任所,及请占田宅、营造碾石、与百姓争利等行为都在禁令之列。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
A.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 B.法律规定过于严苛残酷
C.制定了完善的监察法规 D.强化地方官员异地任职
7.《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缇萦为救父上书文帝,“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曰:“《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由此可见,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是( )
A.弘扬儒家传统孝道 B.减轻民众刑罚压力
C.稳定文景之治局面 D.重视德行教化作用
8.《汉书》记载,有两兄弟因田产争讼,当地太守韩延寿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能宣明教化,遂闭门思过,(县)令、丞、啬夫、三老亦自缚请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终死不敢复争。”这反映了当时( )
A.司法注重维护人伦关系 B.社会追求平等的秩序
C.官员施政排斥法治手段 D.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
9.清代,入关后的满族家训族规规定:“不参加家祭者,族长严词以责;抱异姓子为嗣者,勒令将抱养之子归宗;祖坟坍陷,族长重鞭责其子孙,勒令修葺;子孙犯上,媳犯翁姑皆重责;忤逆不孝,送官究办等。”这表明,清代( )
A.完整地保留了八旗制度 B.族权制度日益强化
C.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 D.族长掌控地方权力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郡守认为,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的,这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重民俗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法两派思想合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粉壁便于传播政府律令,进行法律宣传,宣扬社会教化,规范百姓行为,有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D项正确;“宣传政府律令”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规范官员行为”与宋代的粉壁无关,排除B项;“教化民众百姓”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唐律依据儒家宗法伦理量刑定罪,故C项正确;“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体现的是宗族血缘关系而非社会等级关系,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并无体现;亲属关系由近及远推行“犯罪连坐”,不能体现公正原则,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拜占庭和《唐律疏议》中对于违背人伦的行为都处以重刑,这说明当时的东西方国家都重视家庭伦理,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拜占庭和唐朝在律法层面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当时东西方法律发展的进程节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皇权无关,而是体现了中西方法律中重视家庭伦理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唐律重视将传统礼制的内容融入法律,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确保了和谐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仅靠这一项措施无法证明政府对于维护周朝礼制的积极态度,C项错误。这一措施与民众的家庭负担增加无关,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官员宗亲不得与百姓争利,这说明唐朝政府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A正确;题干所列法律条文不属于严苛,排除B;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7.答案:D
解析:法律重要性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性和对犯罪实施者的教化性。书中指出,肉刑导致犯罪实施者犯罪后没有改过机会的结果,使汉文帝意识到肉刑的惩罚性大于教化性,所以废除肉刑凸显重视法律的教化作用,希望民众尊崇法律,故选D项。汉文帝时期尊崇黄老之道,并非出于弘扬儒家孝道思想,孝并非属于儒家专属思想,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意图是推动民众行为改善,而不是减轻刑罚,B项错误;文景之治是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兄弟因田产争讼”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为“两昆弟深自悔,……终死不敢复争”,这一结果是通过“闭门思过……自缚请罪”“传相责让”等道德教化的方式实现的,A项正确;据材料“《汉书》记载”得出当时处于汉朝,社会追求平等的秩序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与汉朝封建社会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汉朝社会治理的特点为引礼入法,儒法结合,官员施政排斥法治手段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结合材料“太守韩延寿……(县)令、丞、啬夫、三老”得出郡县官员和基层都参与处理案件,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入关后的满族家训族规对“家祭”“继嗣”“坟茔”“孝顺父母”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特别强调“孝道”等儒家伦理,体现了入关后的满族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八旗制度和族权制度的状况,排除A项、B项;材料中族长拥有一定的权力惩罚不遵守家训族规的族人,但族长没有掌控地方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可知,要求规范执法;根据材料“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知,礼、法、孝结合;根据材料“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可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维护了封建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变化:根据材料“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根据材料“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可知,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大清律例》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