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点梳理】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时期·50年代
(1)1949年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2.挫折时期·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新发展时期·80年代: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1)形成:1997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此后将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标志;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法制基础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1)建设:全面依法治国;2018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202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改革开放时期: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以德治国
3.21世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要地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巩固提升】
1.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人次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英语等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 )
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2.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3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 D.实现了依法治国方略
3.1978年,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法律至上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依法治国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4.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的科学家蒋筑英,因长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电影《蒋筑英》。这说明党中央( )
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C.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诉求
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6.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7.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一系列革故鼎新活动,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同时,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艰苦创业等社会新风气。革故鼎新活动( )
A.树立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 B.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
C.提供了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 D.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8.近年来,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上庭审”等在线诉讼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云上庭审”的整个过程与现场庭审并无二致,线上,上传证据,证人“云”出庭,屏幕共享,实时查看笔录内容,实时语音转写,诉讼时间大大缩短。这反映了( )
A.我国司法诉讼依赖信息化 B.现代技术发展提高司法效率
C.“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 D.我国司法制度E在世界前列
9.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C.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清政府要修订律法。1902年,光绪帝派遣大臣周游西方各国考察先进的法律制度,同时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设立修订新律的专门机构,拉开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革的序幕。1906年3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由沈家本、伍廷芳修订完成,该草案对西方先进司法制度进行移植,引入陪审制度和近现代律师制度,对律师制度进行草创。《草案》拟定后由清政府交由各省督抚审议,各省督抚因思想保守和对传统法律服务群体的偏见纷纷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律师制度不符合国情不宜施行。由此,清末律师制度的建设进展缓慢,但清末完成了对律师准入制度的草创,还包括出国考察、关注舆论反映、草创法律文本等,进步意义不可磨灭。
——摘编自庄家园《清末民国律师准入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49年9月颁布的《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950年,政务院公布了《人民法庭通则》,该《通则》首次明确:“人民法院实行公正审判原则,保障当事人和他的合法辩护人在法庭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辩护权。”1954年先后通过的《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诞生,明确了“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以及“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为他辩护……”据此,有些地方法院设立了“公设辩护人室”,帮助刑事被告人进行辩护。至1957年6月,以北京为代表的十个省和以自治区为代表的59个法律顾问,在审查刑事案件时,经律师辩护更改案件性质或宣告无罪的案件不在少数,律师制度的初步开展成效显著。
——摘编自王欣阳《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律师制度的建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律师制度建设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海迪自身瘫痪,却钻研医术,治病救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D正确;材料和艰苦创业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新时期而非全面建设时期,排除B;材料和以德治国无关,排除C。故选:D。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讨论下形成的,说明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原则”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正式被确立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可知,邓小平强调了法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否定了人治,确立了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即依法治国原则,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电影《蒋筑英》”可知,对于这位以身殉职、积劳成疾的科学家,国家注重对其追授和电影宣传,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思想;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并非人民生活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AB项符合54年宪法,不符合82宪法,排除AB;C项与54宪法无关,排除;根据“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得出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D项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故A正确。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可以看出通过对旧中国陋习的革除,树立社会新风气,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的主体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马列主义,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网上诉讼非常便捷,大大缩短诉讼时间,这反映了科技发展提高司法效率,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D项说法缺乏充分的依据,故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既强调新条件下的内容,同时不忘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公民作为道德的主体,而非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06年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公民道德建设的要点,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1)〖示例〗内容:晚清时期,政府通过移植西方的司法制度,并结合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草创了中国近代的律师制度。
背景:首先,1901年,清政府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开启了清末新政。其次,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逐渐深入。最后,由于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存在缺陷。因此,晚清需要向西方学习其律师制度。
评价:然而,晚清的律师制度建设本质上是维护其封建统治。而且,当时各省督抚因思想保守和对传统法律服务群体的偏见纷纷表示强烈反对。再加上晚清缺乏法律修订的社会条件与群众基础,晚清的律师制度建设缓慢。晚清的律师制度建设,客观上为后世的律师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的法律近代化。
(2)变化: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注重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原因:晚清以来近代律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废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法律和司法制度;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带来的司法纠纷增加。
解析:(1)评析题需要阐述内容,分析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具体到本题中,由材料内容“该草案对西方先进司法制度进行移植,引入陪审制度和近现代律师制度”可知改革内容;由材料内容“1901年”可联想到清末新政及西学东渐的深入;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制需要修订反映出原有的封建法律体系存在缺陷。由材料内容“各省督抚因思想保守和对传统法律服务群体的偏见纷纷表示强烈反对…….进步意义不可磨灭”可知结果及其历史影响。
(2)第一小问变化,本题需要对比两则材料。由材料“《共同纲领》、54宪法可知”,新中国的律师制度建设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确认;由材料“地方法院”“以北京为代表的十个省和以自治区为代表”可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由材料“人民法院实行公正审判原则,保障当事人和他的合法辩护人在法庭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辩护权”可知,注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的晚清律师制度建设可知原因是晚清以来近代法律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由材料“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国民党反动派的法律制度;由律师制度的内容可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的司法纠纷也在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