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2025 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2025 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起止日期 单元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时数 教学重难点 教辅手段
9/1-9/28 第一单元 科学观念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3.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人,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5.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6.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思维 1.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非生物和生物。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小生物。 3.运用绘画、文字、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探究实践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微小世界的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观察信息。 3.养成积极参与观察讨论、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态度责任 1.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 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1放大镜(1课时) 1.2怎样放得更大(1课时)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课时) 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课时) 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课时) 1.6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课时) 1.7微生物与健康(1课时) 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2.用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显微镜,并用它观察周围世界。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4.仔细观察并绘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5.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水中的一些微生物。 实验、探究
9/29-10/28 第二单元 科学观念 1.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2.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3.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4.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5.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科学思维 1.学会使用模型和思维导图等表达已学的地球相关知识。 2.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3.能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际测量等形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4.能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探究实践 1.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 2.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3.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4.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态度责任 1.知道科学技术进步来之不易,它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科学能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改造生存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1我们的地球模型(1课时) 2.2昼夜交替现象(1课时)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课时) 2.4谁先迎来黎明(1课时) 2.5影长的四季变化(1课时) 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课时) 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课时) 1.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2.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3.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5.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实验、观察、研究
10/31-11/23 第三单元 科学观念 1.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 2.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3.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4.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科学思维 1.能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用文字、图式记录,并借助记录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用多个指标评价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探究实践 1.感受工具的便利性,对工具和技术产生研究的兴趣。 2.与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在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 态度责任 1.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明新的工具,产生新的技术,从而增强人的能力,推动社会发展。 2.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课时) 3.2斜面(1课时) 3.3不简单的杠杆(1课时) 3.4改变运输的车轮(1课时) 3.5灵活巧妙的剪刀(1课时) 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课时) 3.7信息的交流传播(1课时) 1.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2.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3.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收集信息、实验、分析
11/24-12/16 第四单元 科学观念 1.自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2.生产生活中的能量形式多种多样,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3.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4.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因素有关。 6.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科学思维 1.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实际调查、查阅资料、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寻找能量存在及相互转换的证据。 2.亲历奥斯特实验、电磁铁搬运大头针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实验、电磁铁磁性强弱对比实验、小电动机工作原理探索实验等,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体悟科学探究中各个要素的特征。 3.经历围绕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同伴研讨解释现象的合作探究过程。·学会用分部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 探究实践 1.乐于调查、探索生活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个人见解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1各种形式的能量(1课时) 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课时) 4.3电和磁(1课时) 4.4电能和磁能(1课时) 4.5电磁铁(1课时) 4.6神奇的小电动机(1课时) 4.7能量从哪里来(1课时)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2.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3.做通电导线能生磁的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研究小电动机转动原理的实验。 实验、研究
3.能主动倡导珍惜能源、节约能源,并有具体的行为表现。 态度责任 1.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体会合理利用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2.初步体会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是推动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的动力,反之新能源的创新应用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