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起止日期 单元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时数 教学重难点 教辅手段9月5日-9月30日 第一单元 科学观念 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2.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认识到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4.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传到内耳,引起听觉,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5.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6.懂得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7.在了解声音知识及物体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引导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 科学思维 1.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探究实践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态度责任 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3.形成善于观察、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4.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5.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6.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7.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1.1听听声音(1课时)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课时)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课时)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课时) 1.5声音的强与弱(1课时) 1.6声音的高与低(1课时)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8制作我的小乐器(1课时) 1.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3.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4.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5.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6.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因素,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观察、实验、探究10月8日-11月11日 第二单元 科学观念 1.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呼吸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2.了解肺活量的概念,懂得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3.了解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4.懂得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就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取的。我们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5.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认识到牙齿、舌头、胃部的作用。 科学思维 1.学生通过讨论,认识氧气与人体生命活动联系。 2.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是有关联的。 3.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探究实践 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观察,感受到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3.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5.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画的食物消化图进行补充完善。 态度责任 1.学生通过呼吸体验活动,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4.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5.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6.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2.1感受我们的呼吸(1课时) 2.2呼吸与健康生活(1课时) 2.3测量肺活量(1课时) 2.4一天的食物(1课时) 2.5食物中的营养(1课时) 2.6营养要均衡(1课时)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课时)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1课时) 1.学生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了解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2.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4.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5.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 6.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 7.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理解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理解消化道的蠕动,理解食物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 实验、观察、探究11月14日-12月9日 第三单元 科学观念 1.懂得力的作用,知道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2.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推力和反冲力的概念,了解推力和反冲力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认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到弹力的作用以及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4.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5.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6.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学会利用运动物体的能量。 7.在了解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小车,并且使小车运动起来。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3.1让小车运动起来(1课时) 3.2用气球驱动小车(1课时)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课时) 3.4弹簧测力计(1课时) 3.5运动与摩擦力(1课时) 3.6运动的小车(1课时) 3.7设计制作小车(一)(1课时) 3.8设计制作小车(二)(1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2.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5.通过观察具有能量的物体所产生的现象来认识、理解能量。 收集信息、实验、分析探究实践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态度责任 1.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2.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3.树立细致、有步骤的态度。 4.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5.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6.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7.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8.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9.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10.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6.能根据设计图,通过小组合作制出一辆动力小车,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小车进行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