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重难点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 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及特点。国际法形成的背景、过程。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过程、意义。4.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影响。
名词解释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与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外交制度(Diplomatic system):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4、百年战争:英、法两国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余年间断续进行的战争。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在克勒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战役中大败法军,俘法王约翰。法国因战败而加重人民负担,法国的王子查理无视人民正当权利,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6年)和北部农民起义(1358年)。起义被镇压后,1360年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失去大片领土。第二阶段:1369年后,法国进行改革,转败为胜,屡挫英军,收复大片失地。但不久封建主发生内讧,部分贵族与英国勾结,英军遂在阿金库尔大败法军,占领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向南方的奥尔良城(1418年)。爱国女青年贞德 ( https: / / baike. / doc / 2916580-7594698.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率众击退英军,保卫南部国土,并收复北方许多城市。贞德牺牲后,法国人民继续抗击英军,取得最后胜利,收复除加来港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
百年战争使法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在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战争加速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高涨,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5、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玫瑰战争"一名并未使用于当时,而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作为战争开始的标志,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和约克的白蔷薇。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 也标记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这里玫瑰实为欧洲古老蔷薇)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蔷薇。
6、民族主义: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
7、 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主国家。例如有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和1921-1922年,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以后,协约国又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主要内容有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2)华盛顿体系:1921年到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除美、英、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等有关国家。签订条约有:
《四国条约》:美、英、法、日。互相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法日意。主力舰和航空母能的总吨位。
《九国公约》: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山东主权归还中国,但依然保留特权。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影响: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进步性: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走向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局限性: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将走向瓦解。
新课导入:
思考1:为什么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
材料1: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上的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西欧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2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原因:
思考2:近代的西欧是如何形成民族国家的?
材料3: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
1、背景:
材料:1: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材料2:14世纪后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产生了一批市民阶级。这个阶级为了确保与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迫切要求实行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国内市场……15世纪就是一个内战与混乱的时代,这一时期就曾爆发过百年战争、胡斯战争、玫瑰战争等。分裂与动荡的局面不仅使市民阶级也使所有的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政治秩序。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经济:
材料3: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
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如恩格斯所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政治:
材料4: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思想文化因素:
材料5: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以英格兰战败告终,法国完成民族统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4)历史:
小结背景: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
英国:1534年英国颁布_________,宣布____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_____的控制,建立起_____的专制统治。
材料: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著名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和继承者……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通过宗教改革,英王亨利八世完全控制了英国教会,将罗马天主教势力从英国挤出,结束了中世纪形成的政教分离的局面。
——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第三卷·铸造国家:16—17世纪英国》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_______达到顶峰(_______)。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材料: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他宣称“朕即国家”,声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单独行使王权。在中央,组建四个中央理事会。各理事会由他亲自挑选的大臣负责,他们只起咨询作用,没有执行权,非经国王同意不得下达任何命令……路易十四宣布教士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1665年,他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在地方,他推行凌驾于地方各级官僚体制之上的监察官制度……他还抑制省一级的三级会议,只允许在需要征税时召集会议。路易十四还组建了45万人(包括海军)的正规军队。——姚介厚、李鹏程等著:《西欧文明》
特征:
(1)________________
材料: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2)版图因为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材料:腓特烈三世(1439-1493)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_______________是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4、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制王权国家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材料: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3
“国王的神话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适应经济需要的辽阔共同体,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1、时间:________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____________。
2、背景:
(1)经济:欧洲__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
(2)政治:①_____________的形成与发展;
②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的推动
(3)思想:
①__________打击教会,强化了各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②________的推广,强化了_______;
A、英国:___世纪,____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B、法国:____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使用____撰写
③_________传播民主观念,与__________观念相结合。
④___________及__________,传播了________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_________的觉醒。
3、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_______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______________的产物(唯物史观)
4、表现:①个人对______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________的崇拜;
③出现_____、______和各种国家节日,_______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5、特点:
区别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忠诚主体 _________(个人) _________(共同体)
特征 ____________“朕即国家” ①由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②主权独立,有明确的国家边界、统一市场(__________)③人民有共同的历史、语言、价值观或体制(__________)。
影响:
①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面,奠定新的欧洲政治格局的基础。
②促进了___________发展和___________的壮大,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③增强了__________意识,加剧了国家利益纷争。 民族主义的______和_____,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民族主义带有_______,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④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______和_______形成的进程。
知识点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
1、形成原因:
(1)现实政治需要:
①随着___________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__________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__________;
(2)思想:_________等思想运动打破了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发展
(3)经济:______________使得各国的联系和交往加强
(4) 历史: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5)理论基础:__________提出国家主权学说
2、过程:
(1)奠定理论基础:1625年格劳秀斯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__________,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确立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
A、背景:(三十年战争)1618年,德意志的________和_______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B、标志:1648年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内容: ①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家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
③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__________的基本原则
D、影响: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__________初步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
①外交制度的建立:
A、表现: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B、作用:为___________确立规则;为_________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②外交制度的的发展: 1815年,_______________建立
A、背景:19世纪初____________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______在欧 洲大陆上建立起__________体系。
B、特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____________政治。
C、影响:
积极: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 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__________,导致冲突祸患,引发一战
3、国际法与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 开辟了新途径。
(2)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p69历史纵横《万国公法》)
消极:(1)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 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知识点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______(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_____” 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胜国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
(3)1920年___________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①国联被______控制,美国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___________”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4)1928年_______________
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二)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2.表现:
(1)1945年6月签署_________________
A、内容: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②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③确定了“___________”原则。
B、评价: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可操作性,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1946年,国际法院在____________成立,发展了_____________制度
(3)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大。
A、 原因: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B、 表现: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 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3.评价:积极: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国际法的发展特征
1、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国际法内容更新,产生了国际法的许多新分支。
3、国际法系统化、法典化。
4、国际法主体种类增加,客体范围扩大。
5、适应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各国依赖关系的加深的趋势,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6、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
7、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
8、国际法的效力得到强化。
知识拓展
1、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晚晴时期: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留任驻英公使,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务。
▲ 1911—1912年,海圻号巡洋舰出国访问,途径英国、美国、古巴等国。
民国时期:利用国际法收回国家主权
▲ 1927年,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 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新中国:以中国智慧发展国际法治,以中国实力影响国际关系
▲ 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97年和1999年,中国分别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 2003-2007年,在北京举行六轮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
2、探究2 对比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异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成员特征 成员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国际法维护和平的作用 更具普遍性,因此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作用 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不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同 宗旨 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性质 都是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影响 都出现过大国强权政治的现象,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针对训练】
1.(2022·河南安阳·高一阶段练习)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教会用语—拉丁语,一直都是正式的文本用语,王室或政府颁布令状多用拉丁语。从1362年起,议会正式接纳英语,乔叟等作家也开始用英语写作,并在皇家法院和法学院当众吟诵,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用语和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这表明,当时的英格兰( )
A.宗教改革有序开展 B.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C.摆脱了教会的束缚 D.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2.(2022·江西·临川一中高一阶段练习)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神权专制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3.(2021·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14世纪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 )
A.民族国家观念日益增强 B.与法国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C.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D.已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
4.(2023·广西柳州·高三阶段练习)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
5.(2022·云南昆明·高二阶段练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这个“里程碑”表述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B.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确立
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D.它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
6.(2022·河北邯郸·高二阶段练习)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其本意是为数百万受到战争影响而流离失所的欧洲人提供帮助,预期的运作寿命为三年,预算仅30万美元,专职员工34人。截至2016年年初,联合国难民署在全球已拥有10966名员工,并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2015年的预算总额超过70亿美元。联合国难民署的发展表明
A.联合国机构臃肿且效率低下 B.国际社会对难民救助的关注度提高
C.世界人道主义危机得到根除 D.难民问题主要是由欧洲国家造成的
7.(2021·河南·油田一中高三阶段练习)罗斯福在其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也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B.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
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D.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8.(2022·山西·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侵略的权力,明确了“大国-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是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宪章》 C.国际联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21·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思想,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再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
【本课高考】
1.(2016·天津·高考真题)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2017·浙江·高考真题)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3.(2018·全国·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4.(2019·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5.(2021·山东·高考真题)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6.(2022·山东潍坊·三模)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 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
7.(2022·辽宁沈阳·三模)如图为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示意图。据此可知
A.贫穷与落后是战争的根源 B.联合国的宗旨得以有效践行
C.维和行动遏制了冲突爆发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阶段
近代民族国家
第一阶段
专制王权国家
中古封建国家
1
1
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重难点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 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及特点。国际法形成的背景、过程。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过程、意义。4.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影响。
名词解释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与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外交制度(Diplomatic system):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4、百年战争:英、法两国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余年间断续进行的战争。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在克勒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战役中大败法军,俘法王约翰。法国因战败而加重人民负担,法国的王子查理无视人民正当权利,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6年)和北部农民起义(1358年)。起义被镇压后,1360年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失去大片领土。第二阶段:1369年后,法国进行改革,转败为胜,屡挫英军,收复大片失地。但不久封建主发生内讧,部分贵族与英国勾结,英军遂在阿金库尔大败法军,占领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向南方的奥尔良城(1418年)。爱国女青年贞德 ( https: / / baike. / doc / 2916580-7594698.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率众击退英军,保卫南部国土,并收复北方许多城市。贞德牺牲后,法国人民继续抗击英军,取得最后胜利,收复除加来港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
百年战争使法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在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战争加速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高涨,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5、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玫瑰战争"一名并未使用于当时,而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作为战争开始的标志,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和约克的白蔷薇。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 也标记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这里玫瑰实为欧洲古老蔷薇)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蔷薇。
6、民族主义: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
7、 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主国家。例如有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和1921-1922年,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以后,协约国又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主要内容有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2)华盛顿体系:1921年到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除美、英、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等有关国家。签订条约有:
《四国条约》:美、英、法、日。互相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法日意。主力舰和航空母能的总吨位。
《九国公约》: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山东主权归还中国,但依然保留特权。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影响: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进步性: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走向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局限性: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将走向瓦解。
新课导入:
思考1:为什么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
材料1: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上的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西欧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2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原因:
1、国家结构: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2、民族结构: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3、中世纪西方人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思考2:近代的西欧是如何形成民族国家的?
材料3: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
1、背景:
材料:1: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材料2:14世纪后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产生了一批市民阶级。这个阶级为了确保与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迫切要求实行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国内市场……15世纪就是一个内战与混乱的时代,这一时期就曾爆发过百年战争、胡斯战争、玫瑰战争等。分裂与动荡的局面不仅使市民阶级也使所有的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政治秩序。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统一市场和强大王权的支持(根本)。
材料3: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
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如恩格斯所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2)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西欧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材料4: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3)思想文化因素:宗教改革沉重打击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教随国定) ;民族语言的形成(英语、法语)
材料5: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以英格兰战败告终,法国完成民族统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4)历史: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小结背景: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统一市场和强大王权的支持(根本)。
(2)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西欧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思想文化:宗教改革沉重打击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教随国定) ;民族语言的形成(英语、法语)
(4)历史: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英国: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材料: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著名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和继承者……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通过宗教改革,英王亨利八世完全控制了英国教会,将罗马天主教势力从英国挤出,结束了中世纪形成的政教分离的局面。
——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第三卷·铸造国家:16—17世纪英国》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朕即国家)。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材料: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他宣称“朕即国家”,声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单独行使王权。在中央,组建四个中央理事会。各理事会由他亲自挑选的大臣负责,他们只起咨询作用,没有执行权,非经国王同意不得下达任何命令……路易十四宣布教士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1665年,他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在地方,他推行凌驾于地方各级官僚体制之上的监察官制度……他还抑制省一级的三级会议,只允许在需要征税时召集会议。路易十四还组建了45万人(包括海军)的正规军队。——姚介厚、李鹏程等著:《西欧文明》
特征:
(1)国王即国家
材料: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2)版图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材料:腓特烈三世(1439-1493)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专制王权国家是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4、作用:
①结束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新兴城市的保护者,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的形成。
专制王权国家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材料: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3
“国王的神话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适应经济需要的辽阔共同体,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1、时间: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2、背景: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①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的推动
(3)思想:
①宗教改革打击教会,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②民族语言的推广,强化了民族认同;
A、英国: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B、法国: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文撰写
③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与民族主权观念相结合。
④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3、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唯物史观)
4、表现: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③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5、特点:
区别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忠诚主体 国王(个人) 国家(共同体)
特征 君主专制“朕即国家” ①由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②主权独立,有明确的国家边界、统一市场(国家主权)③人民有共同的历史、语言、价值观或体制(民族认同)。
影响:
①冲击了中世纪神权浓厚、分裂割据局面,奠定新的欧洲政治格局的基础。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③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加剧了国家利益纷争。 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民族主义带有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④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知识点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
1、形成原因:
(1)现实政治需要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思想: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促进理性发展
(3)经济:地理大发现后使得各国的联系和交往加强
(4) 历史: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5)理论基础:格劳秀斯提出国家主权学说
2、过程:
(1)奠定理论基础: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A、背景:(三十年战争)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B、标志: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内容: ①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家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
③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D、影响: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法初步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
(二)外交制度的建立:
A、表现: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B、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规则;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②外交制度的的发展: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
A、背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那会议在欧 洲大陆上建立起新均势体系。
B、特征:
①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影响:
积极: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 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冲突祸患,引发一战
3、国际法与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 开辟了新途径。
(2)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p69历史纵横《万国公法》)
消极:(1)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 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知识点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不赔偿” 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4)1928年《非战公约》
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二)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2.表现:
(1)1945年6月签署《联合国宪章》
A、内容: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②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③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B、评价: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可操作性,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3)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大。
A、 原因: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B、 表现: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 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3.评价:积极: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国际法的发展特征
1、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国际法内容更新,产生了国际法的许多新分支。
3、国际法系统化、法典化。
4、国际法主体种类增加,客体范围扩大。
5、适应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各国依赖关系的加深的趋势,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6、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
7、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
8、国际法的效力得到强化。
知识拓展
1、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晚晴时期: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留任驻英公使,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务。
▲ 1911—1912年,海圻号巡洋舰出国访问,途径英国、美国、古巴等国。
民国时期:利用国际法收回国家主权
▲ 1927年,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 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新中国:以中国智慧发展国际法治,以中国实力影响国际关系
▲ 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97年和1999年,中国分别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 2003-2007年,在北京举行六轮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
2、探究2 对比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异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成员特征 成员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国际法维护和平的作用 更具普遍性,因此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作用 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不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同 宗旨 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性质 都是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影响 都出现过大国强权政治的现象,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针对训练】
1.(2022·河南安阳·高一阶段练习)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教会用语—拉丁语,一直都是正式的文本用语,王室或政府颁布令状多用拉丁语。从1362年起,议会正式接纳英语,乔叟等作家也开始用英语写作,并在皇家法院和法学院当众吟诵,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用语和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这表明,当时的英格兰( )
A.宗教改革有序开展 B.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C.摆脱了教会的束缚 D.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2.(2022·江西·临川一中高一阶段练习)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神权专制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3.(2021·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14世纪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 )
A.民族国家观念日益增强 B.与法国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C.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D.已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
4.(2023·广西柳州·高三阶段练习)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
5.(2022·云南昆明·高二阶段练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这个“里程碑”表述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B.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确立
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D.它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
6.(2022·河北邯郸·高二阶段练习)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其本意是为数百万受到战争影响而流离失所的欧洲人提供帮助,预期的运作寿命为三年,预算仅30万美元,专职员工34人。截至2016年年初,联合国难民署在全球已拥有10966名员工,并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2015年的预算总额超过70亿美元。联合国难民署的发展表明
A.联合国机构臃肿且效率低下 B.国际社会对难民救助的关注度提高
C.世界人道主义危机得到根除 D.难民问题主要是由欧洲国家造成的
7.(2021·河南·油田一中高三阶段练习)罗斯福在其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也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B.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
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D.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8.(2022·山西·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侵略的权力,明确了“大国-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是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宪章》 C.国际联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21·河北·沧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思想,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再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
【本课高考】
1.(2016·天津·高考真题)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2017·浙江·高考真题)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3.(2018·全国·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4.(2019·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5.(2021·山东·高考真题)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6.(2022·山东潍坊·三模)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 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
7.(2022·辽宁沈阳·三模)如图为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示意图。据此可知
A.贫穷与落后是战争的根源 B.联合国的宗旨得以有效践行
C.维和行动遏制了冲突爆发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针对训练】
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格兰从中世纪使用教会用语—拉丁语,到14世纪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用语和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表明当时的英格兰民族意识逐渐增强,B项正确;英格兰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未体现“摆脱了教会的束缚”,排除C项;英格兰民族国家在15世纪晚期伴随王权的加强而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D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新君主国”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教皇控制下的神权专制国家指的是教皇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指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现象“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英国民族国家观念日益增强,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C项是在17世纪,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材料强调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自由贸易主张行事,反而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这说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B项正确;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就已经被自由主义取代,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各国的参与问题,而是强调穷国遭到不公正对待,排除C项;全球化趋势发生了逆转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该合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家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D项正确;该合约并未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排除A项;该合约与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近代外交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预期的运作寿命为三年,预算仅30万美元,专职员工34人”,“截至2016年年初,联合国难民署在全球已拥有10966名员工”,可以看出联合国难民署发展迅速,体现国际社会对难民救助的关注度提高,B项正确;“臃肿且效率低下”表述错误,排除A项;“得到根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难民问题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可得出大国一致原则,能够较为有效地决定重要的事务,如二战中大国联合反法西斯,因此这一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A项正确;大国一致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大国一致并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订,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权利、义务及主要机构职权范围等。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等;它还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B项正确;《凡尔赛条约》一战后签订,与题无关,排除A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英法主导建立的国际组织,排除C项;和平共处原则是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9.(1)变化:从忠于君王、教皇到强调民族共同体。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2)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二者兼顾;充满爱国情怀;贯穿变革意识。
【本课高考】
1.A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投了弃权票,故A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排除。弃权票不等于反对票,故没有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C排除。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表现
2.B
【详解】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D
【详解】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5.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不结盟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合作,排除A;根据不结盟运动颁布的一些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单单是为了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还有为了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非是为了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6.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B项正确;二战后,欧同体的成立开创了联合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目的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从图示可知,联合国在非洲和西亚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维和行动,确保这些地区的和平与安全,B项正确;战争的根源存在于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对抗性矛盾之中,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排除A项;维和行动一定程度保证了地区和平和安全,但没有起到遏制冲突爆发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与当今世界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第二阶段
近代民族国家
第一阶段
专制王权国家
中古封建国家
1
1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