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重难点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2、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4、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建立、发展的过程及其完善;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概念阐释〗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各民族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各民族中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自治区:自治区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自治区的设置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它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 1984 年5月 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 2月28 日再次修正并施行。预习知识结构:(根据知识体系自主在教材中勾画、填写,并加以记忆)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①历史渊源:②历史经验:③旧中国存在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政治基础: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⑥在革命战争年代,⑦理论基础:2、过程:阶段 时间 概况建立 新中国成立前(探索努力) (1)陕甘宁边区政府: 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2)中共中央: 年,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年,在内蒙古地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法律确认) (1)制度初建:1949年, 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载入宪法: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实行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在 下依法行使规定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制度;实践: 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自治区、 自治区、 自治区和 _自治区先后成立。(3)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知识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⑴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⑵表现: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式颁布,以 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 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⑶优势:①保障少数民族 ,实现民族地区 加快发展。②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巩固和发展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 思想基础,知识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主题 (1)两个共同: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 , ”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 、 、 、 _____________和 的认同。中共十九大以来:新思想 ①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 ,促进各民族促进各民族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举措: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③目标: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中共二十大以来:新战略 二十大对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 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 事业〖总结提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⑤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合作探究】探究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材料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材料2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材料3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材料4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材料5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革命胜利后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的问题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李维汉经过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探究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材料2: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材料3: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有哪些?【课后习题】〖必备知识练〗考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到1944年之间先后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 )A.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D.民族区域自治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2.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扁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4.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5.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民族平等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 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8.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9.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10.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素养提升练〗11.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时间 政策 名称1947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1997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C.独立自主,主权不容干涉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13. 下图为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情况。对此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B. 90年代少数民族人口数增长为最多C. 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14.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A. 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C. 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 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15. 截止到1996年,中国政府在民族地区已建立小学103 139 所,中学11 563 所,高等学校105所,少数民族牧区、山区还因地制宜地开办了6 000多所寄宿性的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加。这一现象A. 反映了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成熟 B. 体现了少数民族民主权利的扩大C. 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 D. 表明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16.(2021北京)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8.(2021浙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11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重难点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2、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4、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建立、发展的过程及其完善;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概念阐释〗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各民族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各民族中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自治区:自治区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自治区的设置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它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 1984 年5月 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 2月28 日再次修正并施行。预习知识结构:(根据知识体系自主在教材中勾画、填写,并加以记忆)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① 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②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③旧中国存在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④政治基础: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对民族问题有益的探索;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⑥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对民族问题有益的探索。⑦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2、过程:阶段 时间 概况建立 新中国成立前(探索努力) (1)陕甘宁边区政府:1941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2)中共中央:1945年,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法律确认) (1)制度初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2)载入宪法: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1)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3)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知识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⑴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⑵表现: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⑶优势:①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②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知识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主题 (1)两个共同: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共十九大以来:新思想 ①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③目标: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中共二十大以来:新战略 二十大对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总结提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⑤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合作探究】探究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材料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材料2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材料3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材料4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材料5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革命胜利后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的问题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李维汉经过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3)旧中国存在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4)政治基础: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6)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对民族问题有益的探索。(7)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探究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材料2: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材料3: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有哪些?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课后习题】〖必备知识练〗考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到1944年之间先后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 )A.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D.民族区域自治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2.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扁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4.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5.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民族平等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 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8.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9.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10.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素养提升练〗11.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时间 政策 名称1947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1997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C.独立自主,主权不容干涉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13. 下图为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情况。对此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B. 90年代少数民族人口数增长为最多C. 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14.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A. 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C. 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 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15. 截止到1996年,中国政府在民族地区已建立小学103 139 所,中学11 563 所,高等学校105所,少数民族牧区、山区还因地制宜地开办了6 000多所寄宿性的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加。这一现象A. 反映了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成熟 B. 体现了少数民族民主权利的扩大C. 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 D. 表明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16.(2021北京)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1)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18.(2021浙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观点:修德安民。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①: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②:民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3学案(学生版).doc 4.13学案(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