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课时2 认识二氧化碳课时2 认识二氧化碳目标素养 导航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检验、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3.通过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发展科学探究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究欲,初步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课时2 认识二氧化碳新知预习 导学知识梳理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用途: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色、____味、___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__。二氧化碳固体俗称“______”,是一种环保型制冷剂,可用于__________、食物储运、制造舞台烟雾效果等。无无能大干冰人工降雨(2)化学性质和用途: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色。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红②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常用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澄清石灰水③二氧化碳既______燃烧,也________燃烧且本身无毒,可用于灭火、作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保护气。不能不支持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试剂:________、________。(2)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生装置:____________。(4)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石灰石稀盐酸固液常温型向上排空气集气法(5)检验方法:通入____________中,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6)验满方法:将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若__________,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7)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____放在桌面上。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燃着的木条集气瓶口木条熄灭正问题导思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为了使抹了石灰浆 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刚开始生火时墙壁反而更潮湿?【答案】木炭燃烧生成,与石灰浆中的反应生成和,能促进墙壁干燥。刚开始生火时墙壁反而更潮湿,是因为与 反应有水生成。(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请查阅资料解释: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也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答案】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会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而阻止反应继续进行,因此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且反应速率过快,不便于控制反应速率和收集气体,因此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课时2 认识二氧化碳重点直击 导析典例精析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图6-21例1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设计了图6-21所示的家庭小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图中、 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纸花,、 为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固定垂直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图6-21(1)该装置的左半部分是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饮料瓶和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石灰石和稀盐酸。该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注射器内的液体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稀硫酸代替。(2)实验时观察到玻璃管内的、 纸花不变色,纸花比 纸花先变红。此现象可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同时还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6-21【分析与解】玻璃管内的纸花比 纸花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纸花不变色,纸花和 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图6-21(1)该装置的左半部分是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饮料瓶和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石灰石和稀盐酸。该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射器内的液体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稀硫酸代替。(2)实验时观察到玻璃管内的、 纸花不变色,纸花比 纸花先变红。此现象可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不能密度比空气大=思维点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用“三不”和“两水反应”来记忆:“三不”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两水反应”即与水、澄清石灰水反应。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例2 根据图6-22所示装置填空。图6-22(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再添加试剂。(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代号)。用装置A制取气体时,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长颈漏斗的末端需要________。与装置A相比,装置B的优点是________。图6-22(4)不能用装置 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5)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图6-22【分析与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添加试剂。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考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装置A或装置B。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要将长颈漏斗的末端插入液面以下。与长颈漏斗相比,分液漏斗能控制反应的速率。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图6-22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例2 根据图6-22所示装置填空。图6-22(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_____,再添加试剂。酒精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代号)。用装置A制取气体时,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长颈漏斗的末端需要_______________。与装置A相比,装置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6-22(4)不能用装置 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或B)插入液面以下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5)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__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6-22澄清石灰水针对训练1.碳元素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体中。碳单质及其氧化物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BA.金刚石常作为冰箱除味剂B.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属于空气污染物D.任何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都很活泼图6-232.某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如图6-23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A.实验1控制的变量是水B.实验1中的干燥石蕊纸花不会变红C.实验2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D.实验2中棉球①比④先变红,棉球②和③均不变红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CA.煅烧石灰石 B.点燃木炭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用木炭与氧化铜反应4.图6-24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6-24(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D__________。(2)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可从仪器 中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灯长颈漏斗B、D、、(或B、、、)(3)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6-24课时2 认识二氧化碳素养达标 导练基础巩固1.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其瓶内壁会附着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完后应及时盖上瓶塞2.先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最有可能的是( ) 。D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无色红色C.无色红色蓝色 D.紫色红色紫色3.下列对二氧化碳利与弊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CA.用碳酸水浇灌植物,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C.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抵御紫外线的作用越强D.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4.下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正确的是( ) 。BA.组装仪器B.检查气密性C.加入试剂D.验满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如下: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加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上述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B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6.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长颈漏斗集气瓶图6-25(2)图6-25中的装置存在两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找出它们并将改进措施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装置后,继续进行实验。A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中导管口应靠近瓶底(3)实验室选用装置C和 可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4)装置B、C都可用于制取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装置B的一个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同学想用装置收集,应从__(填“”或“ ”)端通入。(或)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能力提升7.图6-26是某同学设计的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下列对该装置的评价,错误的是( ) 。B图6-26A.所用材料均为家用废品,该同学有较好的资源利用意识B.使用碱石灰(能吸收水分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有利于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C.将石灰石放入废铜丝网,不用时可提起废铜丝网使反应中止,体现了便利使用的设计思想D.拉动铜丝时要注意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方能使实验成功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6-27所示的实验,以探究 的相关性质。为避免盐酸挥发出的 对实验产生干扰,实验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 。图6-27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1)仪器 的名称是__________。分液漏斗图6-27(2)对比装置C与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观察到干花不变色,湿花变红色,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持续通入,观察到装置 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6-27(4)根据装置中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的现象,可得出 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素能拓展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1)选取试剂。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6-28所示。图6-28实验编号 试剂Ⅰ 块状大理石、 溶液Ⅱ 块状大理石、 溶液Ⅲ 大理石粉末、 溶液①图中曲线丙对应表中实验__(填“Ⅰ”“Ⅱ”或“Ⅲ”)。Ⅰ②小组同学确定用曲线乙对应的试剂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用图中曲线甲对应的试剂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气体图6-28(2)搭建装置。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并在装置上连接压强传感器(见图6-29甲),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6-29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BC图6-29A. 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B. 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C. 点对应操作是打开止水夹(共29张PPT)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课时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课时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目标素养 导航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3.能基于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形成探究思路和方法,并结合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等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简单实验问题。4.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与燃烧有关的问题。课时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新知预习 导学知识梳理1.探究燃烧的条件。(1)定义: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______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______反应。(2)条件:物质本身是可燃的(________); 可燃物与充足的______接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________)。氧气氧化可燃物氧气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灭火就是破坏______所需的条件,即移走________,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______),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________以下)。燃烧可燃物氧气着火点问题导思所有的物质都有着火点吗?我们在灭火的时候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吗?【答案】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着火点,只有可燃物才有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灭火时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课时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重点直击 导析典例精析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图6-1例1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红磷的着火点是 。如图6-1所示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升温至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和③两支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试管②中有燃烧现象B.由试管①和②中的现象可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会燃烧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试管③中一定有燃烧现象D.通过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分析与解】试管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试管中充满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故试管①中的白磷不燃烧;试管②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答案】C气接触,故试管②中的白磷燃烧;试管③中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试管③中的红磷不燃烧。水浴温度最高为,而红磷的着火点为 ,继续水浴也无法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由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6-1知识点2 灭火的原理例2 下列关于灭火和火灾自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C.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D.档案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分析与解】酒精灯的灯芯是活动的,且酒精是易燃物,用嘴吹灭酒精灯易引起火灾,应用灯帽盖灭;油的密度小于水,用水浇灭着火的油锅,油会漂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达不到灭火的目的;室内起火时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为室内提供充足的氧气,导致火势增大;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易损坏档案,故可用来扑灭档案室起火。【答案】D针对训练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DA.都是剧烈反应 B.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C.都是放热反应 D.都是化合反应2.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防火涂料的制作工艺。该涂料主要由富含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制成,日常状态下为无色糊状物。当遭遇火灾时,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这种涂料会迅速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并紧密覆盖在楼板表面,从而起到防火的作用。这种涂料转变成黑色物质后能防火的原因是( ) 。AA.隔绝了氧气 B.可以燃烧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3.图6-2和图6-3所示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夹持装置已略去,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 )。(1)在图6-2所示实验中,分别用玻璃棒先蘸取酒精和水,再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后移开,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实验用品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玻璃棒 产生火焰蘸有水的玻璃棒 无明显变化由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有可燃物(2)在图6-3所示实验中,、 两处放有少量白磷, 处放有少量红磷,当看到处白磷燃烧、 处红磷不燃烧时,估计温度计示数一定在 ____ 以上。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40温度达着火点(3)除上述两个条件外,燃烧还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在图6-3所示实验中,能说明燃烧需要具备该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氧气接触处白磷燃烧,处白磷不燃烧课时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素养达标 导练基础巩固1.下列条件不属于燃烧所需要的是( ) 。BA.有可燃物 B.在标准大气压下C.温度达到着火点 D.与氧气接触2.在图6-4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纸杯在水面以下的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C图6-4A.纸杯着火点变低 B.与氧气的接触面太小C.温度低于着火点 D.纸杯不是可燃物图6-53.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6-5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则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BA.隔绝氧气B.移走可燃物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降低石蜡的着火点4.实验室常用图6-6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6-6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的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能力提升5.利用图6-7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 ,仅观察到试管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6-7A.对比①③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B.试管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对比②③可得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D.图中小气球具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的作用图6-86.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1)由图可知,夹瓷盏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和____。(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使上层盏内的油温______,下层盏内的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炷油放热升高挥发其炷(灯芯)用棉绳做成,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结构如图6-8所示。(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__(填序号)。.水分子受热分解.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数目减少图6-8素能拓展图6-97.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见图6-9甲)。他将包有过氧化钠 粉末的脱脂棉放在陶土网上,随后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疑问:脱脂棉为什么会燃烧起来呢?(1)作出猜想:该反应放热(或反应生成了氧气)①小新认为过氧化钠 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②小海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新的猜想进行了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6-9(2)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图6-9乙所示的实验装置。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此时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 口,看到木条复燃。由此推测此气体可能是____。②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吸滤瓶内的压强增大③完成上述实验后,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你认为另一种产物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和图6-9(3)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也能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常被用作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的氧气供应源。(4)补充实验:明确了以上性质后,小红设计了图6-9丙所示实验: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管中,在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 (蜡烛火焰能水和二氧化碳与棉花不接触)。该棉花____(填“能”或“不能”)燃烧,原因是蜡烛燃烧生成了能与过氧化钠 反应的______________(写物质名称),同时放出热量。(5)实验反思:①结合上述实验事实,同学们对于运输过氧化钠固体提出了一条安全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一条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绝空气(或隔绝水,合理即可)并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合理即可)图6-9(共24张PPT)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目标素养 导航1. 通过对甲烷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的目的。2. 通过观察思考氢气燃烧和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的原理和防范爆炸的措施。3.知道控制条件能够促进或抑制化学变化,树立初步变化观。4.通过学习培养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新知预习 导学知识梳理1.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____________或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转化。常用燃料的组成元素是____。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氧气供给不足时,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在高温下,炽热的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碳3.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是__________的气体,易与人体血液中的__________结合,使血液失去了输送氧气的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无色无味血红蛋白4.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__________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_______。爆炸极限爆炸问题导思我们知道面粉、煤粉等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那么,同样的条件下,碳酸钙粉末也会发生爆炸吗?【答案】面粉、煤粉属于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碳酸钙不是可燃物,一般情况下在有限的空间内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重点直击 导析典例精析知识点1 促进燃烧的方法例1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变大,其原理是( ) 。D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分析与解】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能使灯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即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酒精燃烧得更旺,火焰更大。知识点2 爆炸例2 在密闭环境中,下列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BA.、 B.、 C.、 D.、【分析与解】燃烧引起爆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并且二者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和是可燃物, 具有助燃性,和 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物质。针对训练1.下列物品在我们乘坐公交车时可随身携带的是( ) 。AA.食盐 B.烟花爆竹C.汽油 D.罐装液化石油气2.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A.氮气 B.面粉 C.氢气 D.一氧化碳3.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下列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C.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A.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C.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D.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验纯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素养达标 导练基础巩固1.下列标志表示当心爆炸的是( ) 。DA. B. C. D.2.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B.急剧燃烧都会引起爆炸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会发生爆炸D.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C3.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B.运输:为方便运输,可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D.储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做人必须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烧柴时木柴要架空,火才能烧得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BA.升高可燃物的温度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5.燃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无关的是___(填序号)。A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2)在室内发生火灾时,如果匆忙打开门窗,那么反而可能会加剧火势的蔓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门窗,会为室内可燃物的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从而加剧火势的蔓延(合理即可)能力提升6.下表是几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气体 甲烷 氢气 一氧化碳 丁烷爆炸极限/% 5.0~15.0 4.0~75.01 2.0~75.0 1.8~ 8.5DA.甲烷的爆炸极限比氢气的爆炸极限小,所以点燃甲烷前不一定要检验纯度B.上述气体若不纯则一定会发生爆炸C.上述气体在空气中最易发生爆炸的是甲烷D.当氢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时,不纯的氢气也可以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图6-107.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6-10所示。用打气筒向小罐内打气,罐内的面粉在被吹散的瞬间发生了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的火焰被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_____________的接触面积。面粉与空气(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其内能转化为了________。(3)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机械能氧气不足素能拓展8.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图6-11展示了某同学的改进措施,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图6-11(1)图甲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导管 处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若在导管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 处连上尖嘴管并松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发生爆炸,则可见此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入气体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阻断燃烧(合理即可)图6-11(2)用图乙所示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内气体发生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热,将温度降到气体的着火点以下,且水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合理即可)图6-11(共27张PPT)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课时1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课时1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目标素养 导航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认识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相互转化及其对维持人类生活与生态平衡的意义,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课时1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新知预习 导学知识梳理1.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__________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之一。二氧化碳(2)碳循环是自然界中______和______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大量开发与利用__________,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打破了碳循环平衡,影响了全球生态环境。物质能量化石燃料(3)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燃烧等,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江河湖海水体的溶解作用等。呼吸作用化石燃料光合作用2.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1)________与________是人类为应对过量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挑战达成的共识。碳达峰碳中和(2)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______,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________。峰值碳中和(3)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______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另一方面要______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转化。减少增加问题导思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土壤健康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课时1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重点直击 导析典例精析知识点1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图6-14例1 图6-14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不包括( ) 。AA.氢气燃烧 B.化石燃料燃烧C.动植物呼吸 D.生物遗体腐烂【分析与解】氢气燃烧生成水,没有二氧化碳产生。知识点2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例2 我国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人为碳排放与人为碳吸收达到平衡。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CA.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B.开发氢能源汽车C.露天焚烧秸秆作肥料 D.使用新技术捕集、利用二氧化碳【分析与解】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针对训练1.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DA. B. C.可吸入颗粒物 D.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但是不参与氧循环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D.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3.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B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图6-154.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的贡献率如图6-15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A.为实现碳替代,应开发利用新能源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C.为实现碳减排,应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D.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有助于实现碳封存课时1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素养达标 导练基础巩固1.自然界中存在碳循环,此处的“碳”指的是( ) 。A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原子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如图6-1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图6-16A.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氧气B.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大幅度降低大气中氧气的含量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D.碳循环和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3.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CA.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B.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C.加大燃煤发电,保持电力供应D.加快氢能源开发,推广使用新能源图6-174.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和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上述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6-17所示。(1)由图可知,到2050年,碳减排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排在第____位。二(2)运用碳封存技术,将从空气中分离出的压入地下。在此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会变____(填“大”或“小”)。小图6-17(3)与氨气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 ,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5.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已知发生图6-18甲中转化1的反应条件为常温,图6-18乙中的转化3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18A.变化观: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属于化学变化B.守恒观:和 为同种物质C.平衡观: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6.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二氧化碳的排放:工业上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导致__________的加剧。温室效应(2)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碳酸钾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资源化利用。已知: 。欲吸收 二氧化碳,理论上需要碳酸钾多少吨?解:设理论上需要碳酸钾的质量为 。答:理论上需要碳酸钾的质量为 。素能拓展7.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全球变暖趋势持续不减,减少 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减排、碳循环、碳封存等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碳减排是指减少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碳循环是一种可通过人为干预来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如图6-19所示,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电解水制取氢气(这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得的氢气被称为绿色氢气),图6-19再在一定条件下,将捕捉的 与氢气进行反应,制得甲醇和水。 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以膜吸收法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对比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 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6-20所示。图6-20(1)碳减排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2)太阳能属于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可(3)图6-19中,用绿色氢气制备燃料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6-19(4)由图6-20可知,在研究范围内,同等条件下对烟气中 脱除效果最好的吸收剂是____________。氨基乙酸钾图6-20(共29张PPT)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目标素养 导航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2.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了解通过石油炼制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柴油等产品。3.通过对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了解,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问题中的作用,培养资源意识。4.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国情,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新知预习 导学知识梳理1.化石燃料的燃烧。(1)化石燃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是__________的重要的能源,应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____________。这类物质在空气(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_____和_____,同时会以________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此是很好的能源。碳氢化合物光和热(3)煤、汽油、煤油等燃料中,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它们在燃烧时会转化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是一种清洁能源。沼气的主要成分也是______,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烷甲烷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化石燃料不仅是优质的__________,还是宝贵的__________。(2)我国的能源资源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3)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有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产物是化肥、农药、合成材料及冶金等领域的重要原料。(4)未来燃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5)绿色能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能量来源化工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焦化液化气化清洁化、低碳化氢能太阳能风能3.金刚石、石墨、 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单质,其______不同,______差异巨大。碳元素结构性质问题导思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石能源。通过分馏,我们可以从石油中分离出多种产品,如汽油、柴油等。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产品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答案】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的特性,通过加热和冷凝的方法,将不同沸点的组分进行分离,从而获得相应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仅发生了物理变化。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产品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重点直击 导析典例精析知识点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例1 下列活动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的是( ) 。BA.用燃气做饭 B.用空调取暖C.用炸药拆除危旧建筑 D.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分析与解】用空调取暖,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知识点2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例2 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DA.都属于混合物B.从煤中获得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产品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都是蕴藏量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D.完全燃烧时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分析与解】化石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一氧化碳等物质的产生,但对空气仍会产生污染。针对训练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A.甲烷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2.下列物质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D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3.下列活动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A.燃气热水器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DA.使用无铅汽油能减少含铅物质的排放B.燃煤产生的烟尘是雾霾的成因之一C.煤完全燃烧也会造成空气污染D.使用化石燃料会污染环境,应禁止使用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素养达标 导练基础巩固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 。CA.煤 B.汽油 C.氢气 D.天然气2.为了节能,燃烧前可将汽油等 喷成雾状,原理是( ) 。BA.减少氧气的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C.降低汽油的着火点 D.提高汽油的着火点3.下列关于燃料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石油分馏可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B.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C.将煤在空气中加强热可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D.石油是由一些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加热就可以直接燃烧4.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它的发现和应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____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的燃烧蒸煮食物。家用液化石油气中的丙烯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丙烯液化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是物理变化;丙烯燃烧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可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大棚中燃烧沼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6-12所示。图6-1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A.参加反应的 与 的质量比为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其纯度,以防发生爆炸E.生成的 可做气肥√√√(4)结合上述事例,请你谈一谈燃烧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做饭、取暖(合理即可)能力提升5.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记载有“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对其的描述为 “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有关“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DA.“洧水”具有可燃性B.“洧水”是一种混合物C.“洧水”中主要含有C、 两种元素D.“洧水”是一种可再生能源6.目前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有管道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1)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分别燃烧相同质量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消耗空气质量较大的是________。若将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改为燃烧天然气,则改造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不做改造,则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然气增大空气进入量(合理即可)天然气不完全燃烧,生成有毒的(2)管道煤气中含有少量烃类(碳氢化合物),包括乙烷、丙烷、丁烷等。它们的某些物理性质如下表所示。乙烷 丙烷 丁烷熔点/ -183.3 -189.7 -138.4沸点/ -88.6 -42.1 -0.5试根据以上数据,解释严寒季节时管道煤气火焰较小,甚至呈断续状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烷遇冷凝结为液体使管道内气流不畅(合理即可)素能拓展7.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化、清洁、低碳转型。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图6-13为 。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6-13甲所示,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与反应可合成液态燃料 (甲醇)。另外,也可以在太阳光照射下,通过光催化将、直接转化为 、、、 等太阳能燃料(见图6-13乙)。此外,还可以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 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见图6-13丙)。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6-13图6-13(1)在图6-13甲所示的转化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和_____。与电解水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低耗能(2)通过光催化得到太阳能燃料,是将光能转化为______能。太阳能燃料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个即可)。化学(合理即可)图6-1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ADA.能源结构正向着多元、清洁、低碳转型B.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C.生活中的废热无法利用D.化学与新能源开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1 燃烧与灭火-课时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 课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pptx 6.1 燃烧与灭火-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课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pptx 6.2 化石燃料的利用 课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pptx 6.3 碳达峰与碳中和-课时1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课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pptx 6.3 碳达峰与碳中和-课时2 认识二氧化碳 课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pptx